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第一章  走出校园

 

(下一章 返回

 
  
  初中毕业前填报志愿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在高中和中专之间有什么区别。看到复读过的人大都报中专,而应届生多是考高中,我也就随了大流。妈妈本以为,我可以向舅舅那样,初中毕业后去学修汽车,靠一点手艺养活自己。她没想到我能考上高中,也没想到我能读大学。一直读书倒也不是什么正途,总有一天还是要走出校园参加工作的。区别只是在于,这一天来得早一点,还是晚一点。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我的第一志愿,我被顺利录取了。当时实际的情况是,制冷专业很热,热能专业很冷。几年时间里,我对这个专业一直怀有复杂的感情,接受并得益于它严谨完备的课程训练,不喜欢它的枯燥乏味。看看往届的师兄师姐,毕业后进了专业对口的单位是热电厂、汽轮机厂、锅炉厂这些,都是沉闷的环境。我在心里越来越多的想着:还是改行吧。改行就不要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了,心思不在这方面,没办法。管理学院是读研的好地方,门槛却很高,又贵又难考。那还是算了。毕业就工作,大二我有了这样确定的想法。我选择了工商管理作为第二专业,希望自己可以长一些见识,找工作也多个筹码。一直以来我都是那种喜静不喜动的人,这样的性格在社会上是不受欢迎的;我很想在毕业前多找一些锻炼的机会,叫自己开朗起来。
  不考研是一面旗帜,它对自己的解放意义是双重的:可以不必花多少时间去复习那些比考科目,对正在学习的课程不必钻得很透彻;也可以分一些精力去做别的事,在工作之前多一些社会实践。要是把毕业找工作当作导向,已有工作经验的份量当然会重一些。学习只是尽力而为,保证能够通过考试就行了。
  1999年,邵亦波和谭海音从美国留学回来,创办了易趣网。谭海音是我校友,那年11月她回学校讲述海外学习经历和网站创办过程,我也去凑了个热闹。记得海报上说得很煽情:“你也能到哈佛读MBA.”她在现场的话更胜一筹:“毕业了没什么出路,怎么办?到哈佛读MBA去。”创办网站过程中,谭海音有目空一切的傲气,也付出了扎扎实实的努力,于是,事情就成了。她说得我心里很痒痒,很想也做点什么事,看看自己能把一件事办到怎样的程度。她在演讲的现场说,欢迎大家到易趣网去做兼职。后来我就跟他们Email联系,表达自己到易趣去的愿望。那时我在工作经验方面是一片空白,可以在自荐信上吹吹牛的只是正在做学院小报的记者。天知道,半个月才出一期、发行量只有八十多份的院刊,它的记者是能有多大能量?要说有一股激情,那倒是真的。后来我有机会去南证大厦面试了。客服经理陈永年问了一些问题,最后对我说:“好的,等你考完试的时候和我联系,过来就好了。”那是在2000年春天,真正考完试是在7月了。汤汤是客服主管,她说:“假期很难得,还是先好好玩一玩吧,回来了我给你留着位子。”他们都是好心人,叫我在没进公司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亲切的关怀。兼职是从9月份开始做的,第一天去上班,易趣已搬家,到了中信泰富广场25楼去。这是我的第一份校外工作,叫我觉得是意义非同寻常:终于可以做点事情了,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换回收入了。六块钱一个钟头,提供午饭,还是不错的。易趣兼职最大的好处在于上班时间自由。我可以周末过去,也可以平时过去,只要在动身前打个电话跟汤汤确认一下就可以了。
  在易趣,我做的最多的工作是会员确认,通过电话联系到用户,核对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无误后批准成为会员。我曾试图确认第200000个会员,好像是没得到,只批准到了第199999个。那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了。成交调查也做的也很多,打电话给卖家,询问在网上成交的物品是不是再网下完成了交易。大多时间都是对着电脑打电话,休息的时候可以开点小差,上网聊聊天。当然可以名正言顺地登陆易趣网,完成自己需要的交易。我记得,亚亚的磁带专辑很大一部分是在这里搜罗到的,还用市价的一半买到了几乎全新的PC260文曲星。
  到来年夏天,考试逼得紧,时间分不开,我离开了易趣。和它的亲密接触前前后后有一年多,很开心的了。在办公室怎么和和同事相处,怎么和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在这里有了最基本的概念。中信泰富广场地处南京西路的繁华商业圈,也是上海的顶级写字楼,身在其中,工作着舒服,看风景舒服,到楼下闲逛也舒服。我曾多次在午饭后流连于常春藤书屋,也溜到地下一楼的时尚沙龙去看时装发布会。
  大三暑假了,我还是想找份事情做。看到信发公司在校园BBS上招聘市场推销员,我就报了名。面试那天,老板和我天南地北聊了一阵子,很轻松就录用了我。他们公司代理销售两种品牌的雕刻机,想通过兼职的推销员去打开市场,把机器和服务更多地推介给客户。雕刻机是电脑自动控制的,能刻玻璃、塑料、木头等各种材料,功能很强大。客户加工得多的是双色卡胸牌,还有各种工艺品。老板给我交待了工作内容,我便拿了公司的宣传资料和双色板样本,上路了。我要做的是走街串巷,向目标客户发送宣传资料,并收集客户名片作为记录。我还是很想招揽到业务的,因为可以赚提成。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是玻璃店、旅游中介公司,工艺品店也不容错过。那一段日子我天天都是早出晚归,跑遍了闵行镇,兜游过莲花路南方商城一带,还有衡山路地铁周围。暑假里大热的天,算是吃得苦中苦了。到了有空调的店铺,我就蹭在那里多呆一会儿,歇口气。五天里跑了一百多户,不掺假,我也真是尽力了。第六天到公司去结算,已经走得没了力气。宣传资料全散光了,原本各种颜色的双色板样本也被一块块剥下来留给了客户。老板很欣赏我的努力,按照名片数目给了我工钱,还给了一百块奖金。我自然是心满意足,平均下来每天可以赚八十块钱呢。这活计的好处在于,一不小心就能碰到好玩的地方。我在闵行镇看到一家旧书古玩店,就进去了,花两块钱淘到了《高山下的花环》,开心得要命。当然最有成就感的事还是在于,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后来我想,要是掺假最容易了,到展览会上很容易就能搜罗一打名片,混合起来老板也不容易识别。只是觉得没必要——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呀。
  这番感慨就是在我在世贸商城看展览的时候生发出来的,只要有个展台就可以拿到名片。去那边一面是遛遛眼珠子,看看光景,一面也还想再找个差事做。我就边看边问:你们这里可以做兼职吗?开始是有点窘,后来也不觉得什么了,大不了是被拒绝。他们有的说不,有的模棱两可,叫我过些日子联系;还有一个老板现场就表了态:行。他是《中国展会》杂志社的应建文。他筹办了网站和杂志,正期望有人在开拓市场这方面能出一把力。办公室在柳州路的一幢小楼上,估计只有十来个平方,加上储藏室也不会有多大。我找出公司在历次展览会上收集的名片,还是老套路,向外打电话。电话另一边不是忙就是负责人不在,要我过几天再打;几天过去了,再说起来还是支支吾吾的。拉广告是从别人口袋里掏钱,不那么容易。我和《理财周刊》谈交换广告页,他们要价太高了,最终也还是没谈成。呆在《中国展会》半个月,一笔生意也没做成,很扫兴。估计那是个放长线钓大鱼的活儿,不像方便面,倒上热水就能吃。老板给了我二百块钱,也算仁至义尽了。其实我更感兴趣的还是他从国企跳出来自办公司的历程。有了杂志的依托,他的网站“中国展网”创办不久就实现了盈利。杂志和网站互相促进,生意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次兼职直接促成了我对展览会议这个行业的了解。双学位的毕业论文是要剖析某个行当的运作过程,我就对着展会开刀,论文题目选择了《展会的发展与前景》。应建文为我做论文提供了很多帮助,跟我分享了他对市场大环境的理解,还送给我一整套《中国展会》杂志。那已经是我离开他半年以后的事情了。
  转眼进入大四,学习更轻松了,找工作的日子也更近了。开学后我在康柏电子做了一个月兼职,完成邓白氏的一个项目,同样是打电话确认客户信息。工作还算轻松,八小时里只要确认60个客户就够了,每天可以赚一百只铜板。那段时间我认识了世纪大道的模样,视野开阔,环境优美。
  兼职怎么也算不得是长久之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总归要参加工作。一直都是踌躇满志的感觉:毕业后找到一个舞台,便可以大展宏图了;“十年磨一剑,双刃未曾试”,利剑在掌,心情何其豪迈!11月3号在上体馆有一个秋季人才招聘会,我和同学就约了一起过去。以前都是小打小闹,这次真的是真枪实弹上战场了。为此,我们都抛开了休闲装,一律是西装领带的打扮。
  体育馆里人山人海,在如云的强手面前,自己根本算不得什么人物儿。上海卧虎藏龙之地,人才多的是。要想叫用人单位留下简历,必须一个劲儿挤到人群里,费尽口舌把自己介绍给他们。以逸待劳肯定是个错误,绅士精神在这里不吃香。本以为简历花了自己很多精力,很可宝贵,其实旁人看起来就是一叠废纸,只配扔进垃圾桶。谈了一阵子,坐在展台后面的先生或小姐不屑地说:“对不起,你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就把简历退还了。最拽的是华为公司,在牌子上写着:“本展位谢绝应届毕业生。”忍渴挨饿转了大半天,我只投出了三份简历。——更绝的还在后面,投出的简历根本就是泥牛入海,全无回音。
  初出茅庐就遭遇了滑铁卢,往后的日子简直就是煎熬。知道自己在毕业的时候会有工作,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机会;眼前有花花样样的公司,谁知道自己会在那里落脚呢?Offer到手之前,一切都是虚的。往后多的是奔走的日子,本校的招聘会且不说,上海大学去过了,华师大去过了,光大会展中心去过了,浦东人才交流中心去过了……到了哪里都投下一些诱饵,希望钓到大鱼。我想去西部支教,把材料交上去了,可惜没能成功。团委里收上来的申请资料有一尺厚,而全校只有四个名额;最后如愿的大都是各学院的学生会主席。支教的选择还是不错的:出去一年,可以感受别处的生活滋味;回来后直接读本校的研究生。难怪有很多人瞩目那四个名额。我甚至还打起了报考公务员的主意,特意到本部团委去盖了章,然后乘车赶到大木桥去报名。那边几百米的长队把我吓坏了,瞄了几眼,便打了退堂鼓。
  我前后面试过五家在苏州的公司,当时并没有铁定主意留在上海;我想,长三角这一带的城市都是可以的吧。明基的面试是在学校的教室里,我和他们话不投机,不行。三星有好几轮招聘,班里有三个同学和它签了约,我去得有点晚,也没戏。松下电器招聘研发人员,我没有特别想在这方面发展,那机会也黄了。金莱克是去苏州面试的,他们主要是想招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车间协调生产,可惜我当时光想着往市场方面发展,也还是没和它走到一起。大四的习惯是十一点起床,把午餐当作早饭,可是为了金莱克的面试,我第一次把闹钟调在了五点,走出学校的时候天还黑魆魆的。为了将来,什么样的付出也都认了。和艾默生电气的缘分算是比较深的,寒假里我在苏州工厂里实习了两个多星期。三班倒,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体力活儿。中间我回学校拿了一次东西。下了火车坐上地铁,我看到了忙碌的人们,看到了熟悉的广告牌。那一刻我猛然觉得,自己是属于上海的,它的活力都叫我不能离开。实习结束了,来年回到学校,我还是在这个城市找工作。
  面试过一个汽车配件厂,一个机电公司,都没什么结果。春天,我收到了沸点投资公司的面试通知。沸点刚刚投资了影像项目,开办照片冲印连锁店。它的来头很大,手上有一条高速公路,“我们沸点是大公司”的口号也叫得很响。第二轮面试结束后,公司在锦沧文华大酒店举办了一个说明会,气派大得很。沸点是民营公司,因为项目刚刚启动,正处在规模急速扩大的阶段。它提供的薪水不算高,不过有公寓可以住。我想,在“大公司”里,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可能多一点吧,就接受了它抛出的橄榄枝。在2002年3月底,我成了一名沸点人。毕业的时间还没到,走出校园的步子却已经迈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