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浓缩在方寸之间的社会生活史
董少校
“一个普通生命的悲欢冷暖也不是孤立的”,这是孙慰祖写在《印中岁月——可斋忆事印记》扉页上的题记。这部以一百方篆刻作品记录五十年社会生活细节和个人感悟的叙事印谱出版以后,又在多家报纸上选刊或连载,不仅在篆刻艺术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而且在文学阅读者中也形成了不小的反响。对于这一组独特的“篆刻微散文”作品,在中老年群体中尤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印中岁月》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显示,它拥有印谱和散文两种分类,这在图书中也许是比较“另类”的。以篆刻的“文学主题”和“跋款形态”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成为篆刻创作如何介入社会生活的热门话题,似乎是近几十年中仅见的。 作者是一位经历了“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和知青岁月的书法篆刻家和文物工作者。从自己的生活中截取了一百个情景片断,创作了一百件篆刻作品。 对于篆刻作品的文字题材,在斋馆名号以外,人们早已习惯于诗句、嘉言、吉语一类内容的选择。边跋的内涵,犹如书画的署款也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体裁,偶尔有记述创作感怀或交游行迹的,在明清以来林林总总的印作中也不算特别意外。选择一个主题的系列创作,往往仍然限于撷取现成的经典或名词组合,因而又出现创作领域中印文主题的雷同现象。 《印中岁月》的别出新意之处在于:从主题到文辞、跋文都来自作者的原创。印文作为每一则故事的“点题”,跋文展开的故事完全取材于作者半个世纪的真实经历,短则几十字,长则两百字,以白描的手法和波澜不惊的语调叙述一个个情景片断,作者不放弃的是细节,而这些细节足以折射出宏大的社会事件和时代背景。至于作者的感触,几乎不着笔墨,而是留给读者去寻思。百件作品构成 “普通人的五十年”,人们读出的却是一部微缩的共和国社会生活史。 《印中岁月》印文内容与跋文如同一篇散文的标题与正文,它们共同构成一件完整的作品,而百件篆刻作品则勾勒出作者人生的轨迹和五十年社会生活波澜,这在篆刻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孙慰祖在《方寸之间的多元聚合——中国印章的立体形象与展示方式》一文中说:“由简单的署款功能发展为记事、阐释、抒情的空间,工序性的行为转化为表现性的艺术行为,是对古玺印款识从内涵到形式的颠覆性改变。当代篆刻家早已领悟到书体与刀法、文字与图像,也是可以调动的手段与创作元素,边款成为篆刻家抒发胸臆情趣和体现艺术修养的又一天地。”孙慰祖充分利用边款这一空间,以白话文体展开故事、情景的叙述,与“文题”相互生发,在表达的平易明快上取得了独特效果,也带给读者更强的亲和力。 篆刻边款与中国书法、中国画题跋一样,文言文体已成为一种传统风格。应当说,这与中国书画篆刻的存在背景与民族元素是相协同的。读孙慰祖的几部作品集可以发现,文言边款同样是他的通常手法。 主题系列创作对于篆刻作者来说,是艺术手法和形式谱系的检验。只有在外形式和技术内涵上取得多样的变化,才能避免观赏者连续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疲劳。《印中岁月》的作者是具有几十年濡染于篆刻创作资历的印坛老人,驾驭主题系列创作的能力在此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百件篆刻体现了古穆深厚的鲜明风格,同时又展示了形式多样,随文应变的特色。 就篆刻形式而言,作者的选择显然是抖出了长期积累的丰厚家底。既面目多样又显现出他特有的理性把握。由于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印作的广泛取法,《印中岁月》的每一件作品都看似随手拈来,而又各个不同腔板,翻页如移步换景,全无雷同之弊。 孙慰祖用篆刻里的文学介入现实,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印中岁月》的独特性在于熔历史、文学和艺术于一炉,带来视觉与情景的欣赏体验。孙慰祖在边款里怀念童年旧事、抒发生活感慨,题材广泛、表述蕴藉,当接受者的关注点放在文字中传递的普通生命的悲欢冷暖,将《印中岁月》当作一本散文集来读,那么印面与边款透出的文字意蕴就成为整个创作的核心载体,而篆刻形式因其大小适中、独具有民族个性的形式美感而成为这些文字的外在表现形式,打破了篆刻与当代文学各行其道的境况,实现视觉艺术与文字艺术的交会联姻,大大拓展了篆刻的思想文化内涵。■
(本文发表有删节)
(刊登于2016年12月21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B13版。转载:网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