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篆刻当随时代”的生动注脚 ——张铭先生篆刻《大块文章》赏析
第一眼看到张铭先生《大块文章》印蜕,我的感觉是够大气、有张力;得知这方印将成为我的收藏,禁不住想放开嗓子高呼一声:“太棒了!”新浪微博网友的评说印证了我的直觉和判断。如“@亲亲熊仔仔”说:越看越喜欢的篆刻家!“@伟大的海飞茨”说:真奇崛也!“@罗刚篆刻”说:大气。“@国石典藏”说:将门风范。“@六字齐刀”说:奇崛豪放,“大块”人心!…… 张铭先生是当今海上印坛一位颇受瞩目的篆刻家,创作活跃,佳作连连。继2009年《张铭篆刻选集》、2010年《张铭鸟虫篆印谱》出版之后,他没有沉溺于功劳簿裹足不前,而是在艺海里探索遨游,求变求新,2012年进一步推出《三步斋印存》,向喜爱篆刻艺术的读者和藏家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他的勤奋执着,他对纯粹艺术形式的创新开掘,他对艺术与人生相互渗透的持续尝试,无不彰显出一位杰出印人的品格风范。尤为难得的是,张铭先生在篆刻领域的的实践提出并验证了一个命题:篆刻当随时代。 篆刻艺术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演变,秦汉印奠定基本审美规范,明清诸家将其推向新的高峰,近现代以来继续获得发展。可以说,篆刻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之中,要将这门艺术传承发扬,必定要在广纳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开辟新局面,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譬如陈巨来的元朱文炉火纯青,当今一位印人若仅满足于模仿陈巨来很像,那就不会给篆刻艺术带来新的贡献,他也会活在陈巨来的阴影中,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为后世所遗忘。篆刻当随时代,这理应成为艺术家的自我追求,也是艺术家经得住时间大浪冲刷淘洗的要义所在。 从传统欣赏角度来说,篆刻之美在于章法、篆法、刀法的有机融合,三者各具特色而成就印章的总体艺术效果。翻览张铭先生近来作品,从《佛心鬼手》到《奇崛》,从《浮名是云》到《大块文章》,他的篆刻布局奇崛大气,篆字雄豪俊逸,用刀朴厚老辣,形成一种尚奇尚拙的艺术风貌。张铭先生精密构思,迅疾创作,作品之中融入勃发的激情,促成了篆刻从精雕细刻到大刀阔斧的转变。以书法打比方,如果说陈巨来元朱文是中规中矩的楷书,那么张铭先生作品就是飞扬灵动的草书,别成新面。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艺术,伟大的艺术激起人们内心的创造欲望,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让欣赏者获得精神的提升,使人生更加完善。当前,篆刻正逐步摆脱书画附属物的地位,显现出独立的审美价值,并从小众的喜好变成时代的强音。这是篆刻由实用印信到文人雅玩之后的又一次划时代的变革,需要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张铭先生无疑属于此历史进程中勇立潮头的实干型艺术家,纵浪大化,不忧不惧。在印文内容方面,他的篆刻创作带有强烈的抒怀言志色彩,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既接地气,又超越凡俗。如“佛心鬼手”和“奇崛”属于创作主张与艺术追求,“浮名是云”和“砚田无恶岁”表达了看淡名利、在创作中怡然自足的心境,等等。《大块文章》张铭先生为受委托完成的作品,同样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包含着卓越的艺术品质。 很久以来我就想刻一方《大块文章》。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有句云“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相融共生、诗人受天地美景启发写出壮丽篇章的优美图画。“大块文章”从中抽取,历经数代之后,已经具备“有气魄有分量之文章”的新涵义。作为一名从事媒体工作并 爱好文字的人,写出“大块文章”当然是心底的梦想。但当我查完篆文、初步设计印稿之后,却迟迟动不了手,因为要把这四个字安排好并不容易。如果按照通常的二二格式,先上后下、先右后左,上面两字“大文”太轻而下面两字“块章”太重,分量失横;改为回文形式成斜角对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但也难称完美。考虑一些日子后,我就硬着头皮去刻了,为追求一种豪放之意,特别把线条处理得斑驳破碎。钤盖出来之后, 感觉匠气有余而灵气不足,不甚满意。“块”和“章”笔画多,相应的有些线条很细,显得孱弱单薄,完全豪放不起来。假如让这两个字变大一点,压缩“大”和“文”的空间,会好一些吗?在这种不满足和疑惑之中,我期待着张铭先生的创作。 看到张铭先生的处理,我的惊奇和喜悦无以言表。一三式布局完全打破了普通编排或回文形式的平正,险峻高古,动人心魄。“大”字大而不满,四根竖线各具特点,归顺于一横的统率之下;“块”字结篆新奇,得“鬼手”之神韵;“章”字下端采用并笔,意犹未尽。统观印面,右边字少而不空旷,左边字多而不臃肿,没有一根线条因笔画密集而显得纤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大开大合,印相庄严。整方印大气磅礴,与“大块文章”所包含的豪情壮志正相契合,艺术家的匠心和自信表露无遗。观览此印,心中不由涌起大快朵颐的舒畅痛快,狂喜勃然升腾。难怪“@杨祖柏”先生风趣地说,“我以为是大块吃肉。” 《大块文章》印为青田石质,印面3厘米见方,高5厘米,边款内容为:“少校道友属刻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句),壬辰冬海上张铭刻于申。”线条清爽挺拔,独具美感。张铭先生在创作手记中写道:“此印注重一个‘势’,常规的四等分的章法,尽量避之,‘大’字疏空,左侧增加紧密度,错落一点,以突显章法的奇崛。刀法所具有的独立性,要始终表现出来。”他一贯追求的“奇崛”风格,尽在印面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张铭先生作品《大块文章》堪为“篆刻当随时代”这一命题的生动注脚。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抱着侥幸的心态去各个古玩市场“捡漏”,想花很少的钱买点老印章回来玩。钟情篆刻艺术的“@罗刚篆刻”一针见血地告诫我:“老印章价钱高,造假的就多,与其买一百方假古董,不如收藏一方当代篆刻名家的真品,这才真正耐咀嚼,有味道。”我深深地感到,“@罗刚篆刻”先生的话有道理,当代篆刻艺术潜力巨大,是一座收藏的富矿。他正是这么做的,在拍卖场上不惜重金,将陈茗屋、张用博、杨祖柏、张铭等一批名家的印作收入囊中,体现出一位篆刻者和藏家的非凡眼光。 篆刻是方寸之间的艺术,形式浓缩于狭小的空间,短短几字传达丰富的情感。当文字内容以刀石的手段恰当呈现出来,篆刻便足可玩味,成为精神追求的物化载体,充当与艺术家、其他朋友交流中介的角色,物小旨远,言有尽而 意无穷。这是篆刻之为篆刻的根本特点所在,也是这门艺术勃兴光大的传播基础。张铭先生的篆刻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值得关注收藏。《大块文章》印今后将与我为伴,这是我的荣幸和福分,宝之、赏之、思之、敬之,足为一桩娱心寄怀的美事。
2013年1月4日
近读《篆刻三百品》,发现汉玉印“隗长”的“隗”字右下进行了夸大处理,“大块文章”的“塊”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书由韩天衡、张铭等师生五人撰写,可以肯定“隗长”印早已进入三步斋主的视野,不禁赞叹他的深厚学养与构思匠心。“隗长”印解析写道:“‘厶’在‘隗’字中并不占主导笔画的结构,却被作了极度夸张的变形处理,胆识之大,非常人所为,即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有现代意识的构图,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张力。镶嵌的这部分形态,使‘隗’字的结构更加稳定,章法更加大气。”由此观“大块文章”印,越发彰显其推陈出新 的意义,也体现出张铭先生“篆刻当随时代”的一贯追求。
2013年1月26日又记。
链接:张铭博客
|
![]() ![]() 印文:大块文章 作者:张铭 印材:青田石 尺寸:3.0cm×3.0cm×5.0cm 时间:2012年12月 |
![]() ![]() 印文:大块文章 作者:董少校 印材:青田石 尺寸:2.9cm×2.9cm×5.7cm 时间:2013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