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清容古韵禅精神 ——陈茗屋篆刻记略
董少校
上世纪60年代,书画篆刻家钱君匋作诗赠送陈茗屋:“瘦比梅花陈五郎,心清冰雪岂能望。雄文脱手坚如铸,勒石才高驾赵黄。”不仅点出陈茗屋篆刻清瘦的根本特征,而且称他堪与赵之谦、黄牧甫比肩,评价不可谓不高。陈茗屋印作有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妙处,赏读时可得清瘦、清苦、清澈之趣味。 陈茗屋从遥远的殷周古玺秦汉印章中汲取养分,旁涉明清赵之谦、黄牧甫诸家。他在传统的经典法则中融入个人创变,使作品具备了古雅的内在气韵。在入印文字的选择上,陈茗屋偏爱大篆胜于小篆,趣味避甜俗而尚古茂。除了为数众多的汉满白文、元朱文印,他还创作了大量仿周秦小玺、铜铸印、封泥风格的作品,先入古而后出古,在当今印坛成就新颖的艺术面貌。 在陈茗屋的篆刻作品中,边框光洁者不及十之一二,大量的是边框残破印。印文与边框的巧妙粘连使得篆刻古拙浑朴。朱文凹边印好像印章为以铜水浇铸而成,在冷却时发生了意外的粘变,往往文字线条骨挺肉虚,生涩而古朴。白文破边印则是创作时对边框加以敲击,使四周轮廓曲折残驳,与文字的浑朴相契合。在印中与边框有平行线条的地方,甚至主动追求打穿,从而使作品透气。 崇尚秦汉印是陈茗屋一以贯之的从艺选择,作品透出经久不息的古雅韵味。《陈茗屋印集》后记中说:“余刻印师秦汉,心摹而手追,任凭幡动风动,四十年如一日,不敢稍懈。”道出了不随流俗的坚定与执著。陈茗屋对两个类别的秦汉印格外钟情,一是白文铸铜印,二是朱文泥封。白文铸印线条残损,印面漫漶,几无边框,却显示出古朴雅致的品质。他的仿封泥印文字偏居一侧或一角,周边大块留空,主体文字偶有残破或粘连,边框厚重而残破,具有苍茫浑朴之美。 对于陈茗屋来说,篆刻不仅是赚钱谋生的技艺,也不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参与各种与篆刻相关的创作、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创作尤其成为生活的要义,篆刻是他的感情归宿和精神依托。陈茗屋有感于人们对黄牧甫研究甚少,从1983年到2006年,数次前往安徽黟山探访考察,将调研成果呈现于世人。他刻印“一瓢饮”,表达了“任凭弱水三千,苦茗只取一瓢饮”的矜持,“仰天不作腾云想”同样含有自持内敛之意。 篆刻与人生融为一体,成就了身在世俗而超越世俗、情感细腻而意蕴丰厚的禅家精神。虽然盛年陈茗屋长期旅居日本,然而他是新时期篆刻当之无愧的在场者,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实践精神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发表于2016年朵云轩春拍“当代全国名家篆刻专场”图录,附个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