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心清冰雪岂能望

——陈茗屋读印札记的美学哲思与人生况味

( 文学作品艺术观察

 

董少校

 

从2015年初开始,陈茗屋在《新民晚报》开设"读印札记"专栏,从一件件印章切入,展现篆刻大家的风采,叙述他与老一辈印人的交往。这是继2013年在《新闻晚报》开设"小刀一把战东洋"专栏之后,他又一次在都市大众媒体周期性刊登艺术随笔。陈茗屋不仅以高古俊逸的篆刻和书法享誉沪上,声名远播东瀛,而且文笔也堪称一绝。他的随笔行文散淡,涉笔成趣,已见报的约二十篇读印札记诗意盎然,不仅闪耀着晶莹剔透的美学哲思,而且透出浓郁蕴藉的人生况味。

除汪关生活在明代,陈茗屋读印札记的叙述对象皆出生于晚清和民国,包括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赵叔孺、乔大壮、来楚生、陈巨来、叶潞渊、钱君匋、方去疾、江成之等,皆已故去,都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印坛的重要篆刻家。虽然文章标题基本为叙述对象某件作品的印文,然而内容却宕得很开,绝不局限于一方印,而是管中窥豹,折射印家创作的总体特点。对于印面的细读和剖析尤其体现出陈茗屋出色的鉴赏能力,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对作品和人的评析都立得住。文中时现对于篆法、章法、刀法以及线条等论述,如同青田山体里的封门青矿脉,令人眼前一亮,折射出陈茗屋的篆刻鉴赏标准与创作理念。

与时下各行各业的人们热衷谈论"创新"大异其趣的是,陈茗屋读印札记中绝少出现这个词。他不推崇刻意追求的奇异,而以大方自然为美。在他看来,陈巨来的元朱文安排得亭匀妥帖,"每一根线条又都干净利索,体现肉感,充满弹性,却又没有丝毫的媚态";叶潞渊的"天香馆"印神气完足,是美的;钱君匋"无倦苦斋"印大度,不小家气;来楚生篆刻胜在"简练、浑厚、古朴",其"江南游子"印大方、自然,体现了"章法的最高境界";黄牧甫"化笔墨为烟云"印端庄、大方、风度翩翩,堪为早年代表作;赵叔孺"五百图书之室"印文字平衡和谐,而且"煞挺",体现出一派大宗师气度……

陈茗屋崇尚落落大方的朴素之美,认为篆刻的鉴赏和创作需要讲究"度",抖包袱、小动作固然可以为作品带来奇妙效果,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变得不美。他援引叶潞渊的话说:"小动作等于砒霜,入药可以救人,只好一点点,多了要翘辫子。"陈茗屋分析赵之谦"寿如金石佳且好兮"印,认为"兮"字下部作云纹状,是此印的印眼,妙趣横生。"这一笔,虽说极为大胆,却也极为陡险。要在恰到好处。过则俗,过则恶,过则流里流气。"他对篆刻创作的求新求异的夸赞谨慎而克制,秉持一种传统的近乎保守的美学趣味。

陈茗屋对自己的美学趣味与鉴赏能力有信心,他的谈印札记胆识兼备,观点清晰,赞美则掷地有声,批评起来也毫不含糊,不因与权威意见相左而作违心之语。就艺术单项而言,陈茗屋评价陈巨来的元朱文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楚生的佛像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认为来楚生的篆书"在二吴(晚清的吴让之、吴昌硕)外别开蹊径,"、隶书"近现代无人可望其项背",师法黄牧甫篆刻的诸多名家"当以钱(君匋)老师为最"。而在整体成就方面,他提出吴让之是"超一流的高手",汪关是"超一流的大印家",不吝褒扬之辞。中国古代历来有笔记体、断语式的文艺批评,陈茗屋读印札记承续了这样的传统,三言两语阐述观点,却透出思想的光芒,富有历史穿透力。

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陈茗屋绝非和稀泥的"好好先生",他敢于对艺术上的乖谬说"不",坚持独立的美学判断,尽管用语比较委婉。陈茗屋敬仰恩师钱君匋的艺术和为人,说到总体的艺术功绩,他说"老师在同辈的印家中,功力稍逊",这样的评价似乎对恩师有所不敬,却堪为公允持平之论。对于钱君匋为白蕉刻的第一方"行云流水"印,陈茗屋认为上面二字严肃而下面二字轻松活泼,"上下难以磨合。实在不是成功的作品",可谓直言不讳。乔大壮师法黄牧甫的作品也未能入陈茗屋的法眼,"总觉得他把黄牧甫漫画化了",他将此归因于乔大壮对黄牧甫的篆书风格稍欠研究。对于邓石如的行草书,陈茗屋借黄惇的观点认为"俗气",即使对著名的"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也并不看好。对于黄牧甫款的"方文寯印",方去疾认为靠不住,陈茗屋却不盲从恩师判断,认为其"不但真,而且精"。艺术在陈茗屋的心目中占据很重的分量,堪为现世宗教、人生信仰,所以面对作品时会作出真诚的而不是阿世的判断。

特别能体现陈茗屋美学思想的,在于他对黄牧甫篆刻的评价。他崇拜黄牧甫,曾十数次前往其故乡安徽黟县考察,撰写并发表了多篇论文,特别是在新风乍起的80年代,他的田野调查为人们认识和研究黄牧甫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甚至有"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式功劳。此番列入读印札记的有《化笔墨为烟云》、《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儿女心肠英雄肝胆》、《方文寯印》等数篇,不仅全面评价了黄牧甫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而且从细处着手剖析了他的篆刻的妙处。陈茗屋认为,黄牧甫是近代把金文(大篆)和小篆有机结合,最为成功的杰出印家,他的艺术成就堪与吴昌硕媲美,"在清代末期,能和吴(昌硕)公颉颃者,(黄牧甫)一人而已",称其为"晚清划时代的书法篆刻大师"。只不过由于黄牧甫晚生五年、早离世二十多年,也没有到过上海,所以声誉逊于吴昌硕。陈茗屋为此感到遗憾,大力宣扬黄牧甫,逾三十年而不辍。

陈茗屋特别推崇黄牧甫的用刀,认为"不论在清末,还是近现代,黄牧公那把刀,无人可以比肩"。他分析,"化笔墨为烟云"印犀利而不失含蓄,犀利与醇厚和谐统一;"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画"印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线条,扎实、圆润、挺括(精神、肉感、骨感),刀法"滋润之极,浑厚之极"。"儿女心肠,英雄肝胆"印胜在线条"挺拔凝炼";"方文寯印"文字大大方方,运刀痛痛快快,线条绵里藏针,充满了勃发的生命力。这些是关于黄牧甫篆刻的精到之论,也是陈茗屋学习黄牧甫所努力追求的境界。

读印札记既蕴含着印学论文所应有的美学哲思,同时也是一篇篇立意高远、文字优美的散文,彰显着大我的主体情怀。"我"的存在是陈茗屋印学研究的鲜明特点,有别于"正统"学术研究的纯粹摆事实、列数据、作推论,他的文章里总是保留着"我"的活动痕迹、"我"的个人想法。早期考察黄牧甫家乡的文字自不必说,再看2007年收入《上海书协通讯选萃》的《在日本看书法展》、2014年收入《近现代海上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吴昌硕的上海"吴公馆"》,都有这样"由我出发"的特征。作为研究论文,这可以看作与如今通行的学术规范有距离,算是不足,也可以解读为他不以现代学术标准为意,只是将研究作为私人化的志趣,故而随兴所至。对于印学随笔而言,"我"的出现不仅不是忌讳,而是一种必需。陈茗屋的读印札记与日常生活相关联,记述"我"与印坛前辈的交往,表达"我"的所感所思,包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如同他推崇的黄牧甫刀法,挺括而蕴藉。

陈茗屋的读印札记以印章为切入点,谈论艺术,最后的落脚点却往往是人,是人的生命体验。叶潞渊面对被印刷厂工人胡乱折叠的图轴,连呼"叫我如何向湖帆交代,叫我如何向湖帆交代……"生动的记叙使得此情此景如在眼前,不仅写出前辈对于艺术品的宝爱、对于友情的珍重,也透出陈茗屋礼敬、怀念师长的情意。由陈巨来元朱文想到世界小姐,"挺拔而孕婀娜,高稚又透着亲切",正是印如人生的写照,思路放得出去又收得回来。陈茗屋是个特立独行而敢持己见的人,读印札记中时时透出他的自谦与自负。对于时人为上下两卷书册制两个书套的做法,他说"连这都搞不懂,惭愧,惭愧";对于安徽西递古村农家向游客兜售张学良对联的做法,他说"不敏如我,也看不懂是真还是假"。明眼读者当然知道这是正话反说,陈茗屋为人姿态很低,却又不失自己的主张和态度。

陈茗屋敬仰艺术,也敬仰文字,读印札记显示了他的处世之道。他为《陈巨来治印墨稿》的出版费力甚多,拿出珍藏的墨稿、编辑成册、注好释文,在日本出版了,却没有编辑的名分,他不以为忤;得到逾万元稿费,悉数交付陈巨来后人,还自费购买十几册书分赠朋友。从一件小事即可看出他"人不知而不愠"的谦谦君子之风。陈茗屋探访黄牧甫故乡后写出二十多篇文章,投给香港一家报纸,刊登出来十之一二,其余的却被编辑剽窃,陈茗屋以一句"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大概都逃不过这种命运"淡而视之,达观而不失仁厚。陈茗屋谈吴让之,在"篆刻天地里,始终秉持清静的心态,既无寒酸相,更无曲谀貌。以他传世的印作来看,一贯落落大方。即使到了晚年,生活益陷困顿,作品依然清新。老辣而已,多了拙趣而已,没有丝毫的花花肚肠,还是没有阿世之想"。印如人生,人生如印,这样的话既是论艺评人,何尝不是自励自况。

在叙事方式上,陈茗屋的文字娓娓道来,颇得一波三折之妙,起伏有致,引人入胜。向青年宫干部借观黄牧甫印章,事到临头却被他一把取走,只因为陈茗屋实话实说地讲了这些作品很值钱;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得以顺利钤拓。短短几段话,写得惊心动魄,最后得到喜剧的结局,青年宫干部的精明、痛快也跃然纸上。面对整仓库的抄家待发还物品,"十几个孝子贤孙争取一幅张大千的观音,都说是自己家的",富有画面感。陈茗屋却害怕弄脏了天蓝色的卡其新大衣,丝毫不为所动,不曾"捞几个田黄口袋里一塞"。最后一句"唉,后悔!"颇有几分诙谐,却也是他本分老实的别样体现。最有趣的是,陈茗屋面对日本人抬高吴昌硕、贬抑黄牧甫的做法,深深反感,调笑说那边的人也经常胡说八道;特别是对持此说的日本印学太斗小林斗盦,误把黄牧甫"许镛印信"编入吴让之作品集,陈茗屋的做法是"我不告诉他,让他错下去",惩罚"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竟敢侮辱黄牧甫的日本人",带着孩童的稚气,也是感情的真诚流露,令人忍俊不禁。

读印札记中谈到一些印坛旧闻轶事,例如陈茗屋的两位老师钱君匋和方去疾二贤相阨几无往来,"有志于本"印为黄牧甫边款、钱君匋补刻印面,陈巨来曾在下放农场期间刻过两千多方楷书印和隶书印,《书法》杂志举办的首届全国篆刻评比曾连夜数次更换第十位一等奖得主,等等,具有补足正史的效果,颇可一观。

早在1969年,钱君匋即写诗称颂陈茗屋:"瘦比梅花陈五郎,心清冰雪岂能望。雄文脱手坚如铸,勒石才高驾赵黄。"这里"瘦比梅花"意喻清隽的艺风,而"心清冰雪"不仅评价其创作,也是对人品的比况,时隔近半世纪仍独具韵味。品赏陈茗屋的读印札记,其中睿智的美学哲思与丰厚的人生况味足以当得起"心清冰雪"四字。在当今上海文学艺术界,像陈茗屋这样既在书法篆刻创作方面卓有成就,又写得一手好散文的,实不多见,他的读印札记有着风格类型创新的意义。无怪乎,孙慰祖读到《江南游子》时评价此文妙、真,称赞陈茗屋"好手笔"。陈茗屋读印札记如同海上印坛的一缕清风,带人们感受印章的艺术之美、人情之美。这不仅大有普及篆刻之功,而且证明了,篆刻与文学可以打通,人可以过一种诗意的生活,在亲近艺术中增加生命的广度与厚度,活得充盈富足,活得悠游自在。

 

2016-8-15

 

(刊登于《印缘》2017年第2期。)

《新民晚报》"读印札记"一览
(后为文章主人公)

2015-2-13《下里巴人》--陈巨来
2015-3-15《上海人》-方去疾
2015-4-11《天香馆》--叶潞渊
2015-5-9《无倦苦斋》--钱君匋
2015-6-6《六佛印》--来楚生
2015-7-4《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乔大壮
2015-8-1《化笔墨为烟云》--黄牧甫
2015-8-29《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黄牧甫
2015-9-26《下视湖山表里清》--江成之
2015-10-24《陈巨来的楷书印》--陈巨来
2015-11-21《儿女心肠英雄肝胆》--黄牧甫
2015-12-9《非法非非法》--吴让之
2016-1-16《春蚓秋蛇》--吴昌硕
2016-2-13《有志于本》--黄牧甫、钱君匋
2016-3-12《江南游子》--来楚生
2016-4-9《五百图书之室》--赵叔孺
2016-5-7《寿如金石,佳且好兮》--赵之谦
2016-6-4《徐光启印》--汪关
2016-7-2《方文寯印》--黄牧甫
2016-7-30《行云流水》--钱君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