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一卷学问一卷诗

——《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读后

( 网络版返回

 

■ 董少校


  刘佳林是国内用力最勤的纳博科夫研究者之一,从硕士到博士,从评论到翻译,他始终与这位俄裔美籍文学家相伴相随。他的多篇研究论文在《外国文学评论》等学术期刊登载,还翻译出版了博伊德的《纳博科夫传》,两种四册总共多达1586页。如果没有坚定的学术毅力和对研究对象发自内心并一以贯之的爱,是难以取得如此成绩的。积十数年研究之力,刘佳林最近又完成了专著《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无疑是一项经得住学界检验的厚重成果,全书有着稳固的结构和严密的论证,洋洋洒洒,妙论迭现。同时它呈现出一种有别于大多数学术作品的清新风貌———这是一部饱含诗意的著作,广博谨严的学问中融入了生命的真情,流畅的文字中闪动着温润的光泽。
  如果要对这部专著提取关键词,那么很容易想到书名显示的三个:纳博科夫,诗性,世界。“纳博科夫”表明研究对象,包括他的所有作品、观点和经历;“诗性”显示了研究对象的根本特征,这是刘佳林的独到发现,也是他展开论证的总纲领和最终归宿;“世界”意味着研究对象的形态构成,经过一番深入的探究后达到的目标和终点,揭示纳博科夫的艺术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丰富性、广阔性和复杂性。
  《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有着清晰的逻辑结构,不管是专著整体还是个别章节,都遵循着由总到分的原则,徐徐展开。概述国内外纳博科夫研究状况后,刘佳林对“诗性”的内涵加以阐释。这是专著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诗性最主要的特征应该是活跃的想象”。具体一点,“对纳博科夫来说,只要是原创性的,有着想象与欺骗的魔力,具有精致的和谐感,就是诗性的”。直白地理解诗性,就是合乎程式而又超越了程式的某种有意味的东西。
  在随后的章节中,刘佳林从不同路径接近研究对象,分别阐发其诗性特点。在题材内容上,纳博科夫作品中时常出现流亡、乡愁、牧歌等主题,体现出诗性的品质;在哲学内蕴层面,纳博科夫处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独有见解,对镜像的妥善运用为作品赋予了哲性;在文体风格方面,纳博科夫注重细节处理,善于化用童话,以戏拟为显著特色; 纳博科夫作品中贯穿着一条“彼岸世界”的线索,与现实世界相对照;此外,纳博科夫扎根于文学传统,他拥抱普希金,跨越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吸收 《堂吉诃德》的养分,构建起自己的艺术殿堂,随后成为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刘佳林反对那种用某种现成的理论往作品上硬套的评论方法,认为这是一种缺乏生产能力的惰性批评,他说,“理解纳博科夫的钥匙藏匿在纳博科夫的艺术世界之中”。刘佳林坚持研究的整体性原则,从文本出发去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避免碎片式的、割裂化的研究倾向。纳博科夫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个体消失在群体之中的观点,论及此处刘佳林引申道:“世界的诗性与丰富性,就在单个的个体之中。”其实这句话也完全适应于 《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写作本身,通过对纳博科夫这一独特个体进行持之以恒、具体而微的研究,刘佳林带人们感受某一个作家身上蕴含的丰富韵味,进而折射出整个文学世界的缤纷色彩。
  对于纳博科夫这位20世纪卓有声誉的文学家,作品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存在,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甚至让人望而却步。刘佳林所做的工作在于,他以敏锐的洞见、十数年的心力对纳博科夫的遗产加以赋形,最终得到“这一个”,即一片诗性的世界。这是他对纳博科夫研究事业的贡献,同时作为文学评论百花园里的一朵新葩,为学界提供了一个开展作家评论的完美样本。
  暂且将目光从纳博科夫的艺术世界移开,转向著者刘佳林和他笔下的文本,不难发现他的叙述充满了诗意。“诗性”既是纳博科夫艺术世界的特征,同样是刘佳林在写作中的自觉追求。阅读《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丝毫不会感到生涩枯燥,其文字如经过水洗般干净,书中洋溢着诗的韵律和美感,因而倍感愉悦。
  合上书卷,只觉在走进纳博科夫诗性世界的同时,也和刘佳林有了贴心的对话,潺潺的诗意在心底流淌。谁说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要客客气气、不夹杂个人感情,如同苦行僧一般开展研究?谁说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两者一定要截然分开?看刘佳林与纳博科夫和谐亲密的主客体关系,看他的学问与爱情相互融合促进,岂不构成了一首耐人寻味的诗?

 

发表于2012年8月24日《文汇读书周报》第4版。

转载:中国作家网中国文学网搜狐中国网络文学联盟上海人民出版社豆丁网红山网

链接:读后感原文及阅读摘句

 

 

《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刘佳林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