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一部电影的历史真实 ( 返回 )
从个人体验方面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物事作为支撑,时间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按照现有的考古条件去考察公元前10000年前的世界模样,它将和公元前9999年没有差别。都只是一串数字而已。与特定时间相关联的事物、人物、事件等是必不可少的。 和很多人一样,我头脑中关于生活的最早记忆出现在四五岁的年龄,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只能通过阅读、听人转述等间接的方式去了解。对于那些与自身生命历程相重合却全然不觉的事件,过后心里更涌起有一种亲知亲历的渴念,否则便觉得是一种缺失。在八十年代,我学的是“一群大雁往南飞”,唱的是“太阳当空照”,对于读诗、出国、官倒、绝食都不曾有多少了解。在我小时候,中国是什么样子,周围发生了什么? 1982年,谢晋导演的影片《牧马人》公映,全国有一点五亿人观看。那年我三岁,真正接触这部影片是在2008年。不过不算迟,毕竟是看到了。我小心翼翼地想,自己也成了一点五亿分之一,可以回到八十年代,和隐在人群里的观众有一种心灵上的感应。中国是这么过来的,那时我懵懵懂懂,不远处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 理智告诉自己,这只是电影,虚构的,当不得真;感情却在说:太真实了,太精彩了。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百废待兴,许灵均拒绝了出国继承父亲的化工厂,而选择留在他熟悉又热爱的土地上,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份选择事关后半生的走向,也是他的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李秀芝同样让人感动,宽厚、乐观、有志气的形象直抵内心,叫观众感受到孕育在大地上的生生不息的力量。理想,追求,都实实在在。时隔四分之一世纪多再看《牧马人》,它最重要的意义未必在于引发人们关于许灵均留在国内是不是可惜这方面的讨论,而在于留下了一个标本,成为记录那个时代风貌的载体,从一位电影人的视角,展示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形象。 我并不觉得,只有录像资料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恰恰相反,真相有可能被所谓的“纪实”镜头遮蔽、曲解,呈现出嘈杂的碎片,讽刺性地显示了假相。《牧马人》是一件结构圆融、感情饱满的艺术品,撷取了时代的凝缩片断,达到了艺术上的真实,进而成为历史的真实。 影像不仅让人想象现实,而且成为现实本身。《牧马人》曾经让一点五亿观众心动,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李秀芝扮演者丛珊登上了《大众电影》的封面,这些都构成那个年代的重要文化事件。单是因为影片公映的事,1982年就在我的头脑中变得具体了。若干年后有机会观看这部电影,它便成为一个中介,让我仿佛置身八十年代初,重新度过三岁的幼年时光。历史和现实相互纠缠,交汇贯通。举目四望,我和他们在一起,我和我的过去在一起,心里觉得温暖又踏实。 看过《高山下的花环》之后,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怎么哭了”,当初一位语文老师向我转述的;再看过《牧马人》之后知道,这句话原来是李秀芝对许灵均说的台词。(我的上篇随笔即是以此为题的,写在十多天之前。)两部电影都是谢晋导演的作品,世界只有这么小。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评价:在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一位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人物。单是一部《牧马人》,就可以看出他的追求和抱负,看出一位艺术家的真诚、良知和信心。 七年前,我有幸聆听谢晋的演讲,从他手里接过“文治杯”大赛的获奖证书,并请他 留下签名。那份亲近既是身与身的距离,也是心与心的距离。如今,斯人已逝,音容宛在,感情的激荡常回心底。你怎么哭了?我说,为这世界失去一位有才华的人而由衷感到痛心。愿谢晋导演在地下安息!
2008-10-21
(发表于2009年10月19日《上海交大报》第四版,署名若何。责任编辑:杜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