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粹成为大学校园新时尚

——上海“高雅艺术进校园”15年的启示

 

( 网络版返回


  掌声,掌声,还是掌声——当大学生们以最热情的表达方式献给曾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和 “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的新编历史新剧《廉吏于成龙》时,艺术家们的眼眶湿润了。

  4月21日晚,上海财经大学礼堂内座无虚席,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沪上12所高校的1300名师生济济一堂,共同观摩了“百场京昆进校园”的首场演出。

  演出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谢幕时,师生们全体起立,掌声长达5分钟。主演、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感慨地说,“没想到大学生们的热情这么高!这么多次演出,从来没收到过这么多花!”而就在一个小时后,出现在财大BBS上的学生留言、跟贴就有几十篇。一位学生激动地说,“即便你是一个门外汉,不懂得什么花脸、老生、青衣之类的专业术语,但你仍然会被京剧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所感染。”

  作为上海市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主题活动的开场,“百场京昆”今年将由政府出资,免费为大中小学生送戏100场。自1993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由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主办的这项活动已经步入了第15个年头,近200万人次大学生观看了由各类艺术院团表演的京剧、昆剧、话剧、歌剧、交响乐、民乐等高雅艺术近4000场。


变疏为引 —— 让艺术经典成为校园“四季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面对着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流行歌曲和“快餐文化”在高校风靡一时。文化对人的作用最为深远,但也最难影响和改变,如何在大学生中倡导、弘扬民族精神和经典文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虽然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的提升需要长期的熏陶,但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还要依靠引导和培育,上海的教育决策者们意识到,要让大学生们主动接受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正餐”并非易事,必须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大师’和‘经典’请进校园,使大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精品’”。

  1993年,上海启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力图变疏为引,在“引进”和“引导”上做文章。为了弥补高校艺术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由政府资助,每年从上海各类艺术团体引进“精品”剧目,让师生们不出校门就能欣赏到高雅艺术。

  上海交通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董少校至今仍对去年东方歌舞团在校园的演出念念不忘,“同学们为了得到一张票,大雨天撑着伞排起了几十米的长队,演出实在太精彩了,我们许多人都是挤在过道里、站着看完全场的。”董少校告诉记者,“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接触到了京、昆、越等各类传统戏曲,并深深喜欢上了昆曲,各类昆剧的理论书籍如今已成了他的“枕边书”。

  在政府的全力推动下,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剧院、上海京剧院等知名艺术团体走进了高校;《曹操与杨修》、《班昭》等享誉全国的名剧在校园粉墨登场;曹鹏、陈燮阳、尚长荣、廖昌永、闵惠芬、黄豆豆等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成为了菁菁学府中的“常客”。

  高雅成为流行,国粹变得时尚。在华东理工大学,一门最多接纳200人的艺术选修课,竟吸引了1000多名学生和教师前来。最火爆的时候,学生逢人就问:“你有多余的票吗?”就连昆曲和越剧等传统戏曲的演出也常出现 “一票难求”的热闹景象。

  在与校园近距离的交流互动中,高雅艺术也获得了知音,著名歌唱艺术家周小燕曾在校园激动地说,“高雅艺术进校园”不仅让大学生体验了艺术魂魄,也唤起了艺术家的崭新生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活动无形中培育了大学生对高雅文化的需求,为剧院培养了最具潜力的未来观众。许多院团开始从“请进来“,变成“主动加盟”。据了解,2007年各剧团、剧场提供的优秀剧目达到了100个,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建孵化器 —— 由“独角戏”催生“大合唱”


  随着“精品”的不断走近,大学生们开始不满足于只是观看演出,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的决策者们开始意识到,从校外引进的艺术经典,要真正在大学心中生根发芽,不仅需要普及,更需要形成呼应,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对中华文明和优秀文化的感知升华为认同,使学生在艺术家们“独角戏”的带领下催生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部部“大合唱”。

  从2005年起,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在高校建立了13个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组织观摩高雅艺术演出、培训、交流、研讨等。

  2007年在上海市大学生影像大赛上获得短片单元剧情类一等奖的上海师范大学四年级学生张怡静就是的受益者。她告诉记者,学校建立的“上海市大学生影视艺术实践基地”,牵头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家由权威机构认定的纪录片创作基地,不仅给予了学生实践、展示的平台,更吸引了如导演谢晋、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国际部总监James Overman等大批影视专家来为学生开讲、指导。“这些面对面的交流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大师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我。”

  通过“孵化器”的建设,高雅艺术开始从形式走向内涵。在活动方式上,“高雅艺术进校园”由观看演出拓展为创作实践,辅导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大学生开始从台下走到了台上,从观摩欣赏变为了亲身体验;在观摩范围上,活动也由上海拓展到了全国和国外艺术团体的优秀作品。

  基地也因此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品牌项目。同济大学“上海市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举办的“文华杯”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200多名师生参加;由上海戏剧学院师生创作演出的话剧《风铃》,作为上海市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推出的首台校园原创剧目,于2005年12月赴北京在清华、北大、人大和中戏等首都高校演出,产生了强烈反响。

  上海大学校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感慨,基地的建立使“高雅艺术进校园”真正成为了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立足长效 —— 共同孕育和谐文化


  2006年5月,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市文广局打破壁垒,首次联手。至今,四部门的联手合作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即将走入上海大中小学的“百场京昆”就是这强强联手的一项惠生“成果”。 而“加强合作,立足长效”也成为了步入第15个年头的上海“高雅艺术新校园”活动的新坐标。

  两年的合作为基地的活动撑起了坚实的制度平台。市委宣传部在每年市科教党委、市教委投入100万的基础上,追加了每年100万的配套投入,共同资助活动开展。同时,上海不仅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开展情况纳入高校文明单位创建和国有市属艺术院团社会效益工作的考核内容,而且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对进校园的演出进行剧目审查、票价审核及其他日常工作,并形成了信息通报、交流推介、总结考评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推动、年底有总结,并对开展此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高校和文艺院团给予表彰和奖励。

  2007年春,“上海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还首次联手上海大剧院,举办了“相约大剧院——名团、名剧、名曲公益演出季”。该活动打破了校与校、剧团与剧团的壁垒,用前所未有的整合力度,由政府资助,以最优秀的剧院、最经典的剧目和最优惠的价格放大着高雅艺术的魅力。2万张票,在一周时间内被抢购一空,观众中包括了民办高校在内的上海5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和上海19个区县的中小学教师。其中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舞剧《天边的红云》吸引了近15000名师生的争相购票,平均上座率达95%以上,创下了近年来同题材演出的最佳上座率纪录。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上海大剧院观看《天鹅湖》这么美妙的演出,而且只花了25元,以往受学校场地条件限制,想看到经典芭蕾表演是很难的,这次体验让我终身难忘”,切身感受了“相约大剧院”魅力的上海民办杉达学院学生徐黎兴奋地说。

  通过整合、形成合力,活动成为提升上海师生人文素养的新抓手,探索着育人新机制。而“高雅艺术进校园”通过15年的发展也慢慢发挥着辐射城市文化的重要作用。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大学生们用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展示着“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品牌魅力,并传播着优秀文化。在上海大剧院、艺海剧院、美琪大戏院,上海市大学生合唱艺术基地成功举行了《青春如歌》、《世界合唱之旅》等多台专场音乐会,获得市民的广泛赞誉;许多基地一年中在社区、广场中开展的各类普及演出就达几十场。

  从高校到中小学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最核心的价值——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起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向全市19个区县全面推广“教师走进经典”系列活动。以艺术欣赏为载体,以上海大剧院为平台,以一线骨干教师为受众,通过赏析讲座、演出季等活动,使教师们了解各大艺术门类的特点与精华,拓宽教育视野,增强人文底蕴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而上海的许多中小学生也已能够在校园中看到来自上海木偶剧团和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优秀作品。而先行一步的两家剧团也带动起了更多的“精品”走进中小学校,给学生们心灵的给养,进而使上海“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形成以覆盖大中小学,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互动的活动新格局。


     
(发表于2008年6月5日《上海教育》。作者: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