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张乃新基金会为学子传递爱心、搭建沟通平台
( 网络版
,返回
)
“希望张乃新奖助学金能为同学们加油打气,减小经济的压力;也希望大家可以从小事做起,向周围的人传递爱心。”4月5日,张乃新基金会负责人刘伦、刘忠铮父子等一行专程从美国来到我校闵行校区,看望张乃新奖助学金获奖同学,勉励他们好好学习,为社会奉献爱心。
党委副书记潘敏亲切会见了刘伦及其儿子、妹妹、婶婶一行四人,感谢他们对交大教育事业的关注,并为学子们带来劝勉和鼓励。潘书记向他们赠送一套张乃新在交大求学期间的档案资料留作纪念。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金瑶、学生处副处长刘建新等负责老师汇报了近年我校张乃新奖助学金的评审和发放情况,刘伦先生对我校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表示由衷感谢。
饮水思源,三代共传爱心
张乃新学长曾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两年后于1948年12月随双亲离开上海至香港。他天资聪慧,执着进取,在经济困顿之时受亲戚赞助而考入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张先生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事业有所成就时资助亲戚的儿子赴美国完成四年的大学教育。因为始终忙于事业,张先生未曾婚娶。1999年,他因中风而不幸辞世。
按照张乃新先生的遗嘱,绝大部分遗产用于成立张乃新教育基金会,资助那些经济困难的优秀青年,帮助他们实现理想、伸展抱负,进而回馈社会。遗嘱同时还说,委托三人为基金会的负责人:堂弟,外甥刘伦及其儿子刘忠铮。处于不同辈份的三代人共同握起了爱心的接力棒。
张乃新基金会成立以后,第一个联系捐赠的学校就是上海交大。刘伦先生说:“张乃新在交大读过两年书,而这里有着饮水思源的光荣传统,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会赞成我们这么做。”截至目前,张乃新基金会已经在14个不同的学校和组织中发放奖助学金,中国大陆有三所,除了交大,还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张乃新先生的故乡南浔的一所中学。
从2001年开始,张乃新基金会在我校设立奖助学金,以每年1.9万美元追加,至今已达每年7.6万美元。奖学金分为4000元、2000元、1000元三个档次,目前有235名同学正接受资助,累计获助同学已达771人次。张乃新奖助学金是我校本科生奖助学金中人数较多、金额较高的项目之一,对本科生帮困助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近五六年来,不论工作多忙,刘伦先生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回到国内,看望获奖同学,倾听他们的心声,解答他们的疑惑。今年他把儿子刘忠铮也带过来了。刘忠铮在美国长大,大学里读的是法律专业,七个月之前刚被公司派到北京做律师。他高大帅气,虽说已经毕业十五六年,看上去还像工作不久的大男孩。刘忠铮说:“很高兴能够借助张乃新奖助学金的机缘和上海交大的朋友相聚,与年轻人在一起感觉很振奋、很开心。”
增进友谊,搭建沟通平台
刘伦先生一行不仅通过座谈会和获奖同学充分交流思想,还宴请他们吃晚餐,让大家在多方面的接触中增进感情。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获奖同学谈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学习状况和受助感想,刘伦、刘忠铮二位也把他们在美国的经历和感受与大家分享。聚会现场其乐融融,一片欢声笑语,彼此陌生的同学都成了好朋友。
生命学院大四的戴同学妈妈残疾,全家靠爸爸一个人的收入支撑,经济压力很大。她一面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一面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和助学金。如今,她以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直升本院研究生。在学习之外,戴同学还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担任班长,主编《勤工之窗》,并参与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为临终老人送去心灵的关爱。她不仅是张乃新奖助学金的获得者,还荣获上海交大自强自立奖,成为全校同学的好榜样。
一位来自山东的大一男生说,将要进入大学的那阵子,母亲正生病住院,忐忑不安;来到交大以后,发现学校各方面条件很好,照顾贫困学生也很周到,心里踏实了一些。他站在大学的路口上,有一点迷茫,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他动情地说:“张乃新奖助学金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份经济的资助,更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也一定自强努力,争取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一些。”
在受助同学中,有的已经在做义务家教,有的刚申请了做上海特奥会志愿者,有的期望接下来去西部支教。刘伦先生对他们的这些做法和想法非常赞赏。他说:“张乃新奖助学金给你们的帮助是有限的,我们更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让社会、让校园都充满关爱和温暖。”
刘伦先生挥洒自如、谈笑风生,时而说到美国和中国教育方式的不同,时而说到在中国遇到的新鲜事,幽默风趣的话语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他很期望每年一次的零距离接触能够增进基金会和同学们的了解,并促使大家在学业和生活上相互帮助,进入社会以后也彼此提携。他还表示,每年一定回来看望大家,用好这个交流的平台,为交大、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心意。
上海交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伟说:“张乃新先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刘伦先生、刘忠铮先生为这件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样是在实践饮水思源的精神,为社会奉献爱心,值得敬仰。这既是经济上的帮助,也是精神上的慰藉。希望我们在饮水思源校训的感召下共同努力,传递爱心,营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

(与许杨合作。
发表于2007年4月9日《上海交大报》。编辑:郑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