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前馆长蒙特贝罗在上海交大发表演讲
( 网络版,返回
)
中国教育报—中教之声讯(记者
董少校)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博物馆的藏品,走进博物馆还有必要吗?3月8日晚,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前馆长菲利普·德·蒙特贝罗在上海交通大学发表“给历史以未来:对于世界博物馆现状的反思”主题演讲,留给听众一个思考的问题。
成立于1870年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收藏“跨越所有文化与时间的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成就”为使命。蒙特贝罗曾担任馆长31年,2008年退休,现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荣誉馆长。此次演讲为上海交大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第七讲。
蒙特贝罗说,在人类历史有记载以来的5000年时间长河里,文字、法典、灌溉、城市逐渐产生,博物馆的发展却只占据不到300年的时间,诞生于18世纪启蒙时代。“博物馆诞生的本质,不是为了某种实用性或宗教性目的,而是因为艺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为了给平凡世界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特殊意义,因人们对过去、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而发展、兴盛。”他说。
在演讲中蒙特贝罗谈到,除了建筑风格和陈展场所的变化,博物馆展览也陆续涌现出新的叙事方式,博物馆对于藏品收藏有了更高的道德判定标准,新的文化财产法使得让文物归还变为可能,走过数百年的世界博物馆在源源不绝的挑战中不断向前发展。
对于当代艺术的过度重视甚至迷恋几乎已经渗透到博物馆的各个环节和部分,这种与艺术对话的方式是否违背了艺术的本质?博物馆为了吸引观众而举办的各类边缘性活动,除了作为一扇接近艺术的窗口,是否构成对于艺术理解的干扰?蒙特贝罗向观众提出了一系列开放性问题。
对于“走进博物馆是否仍有必要”的问题,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周功鑫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她认为,“真”的东西很重要,真实的展品传递出艺术的时代风格,复制品或影像会因材质的改变而失去细腻的纹理,影响对于展品风格的判断,所以走进博物馆观看真实展品仍然很有必要。
(发表于2019年3月11日中教之声客户端。责任编辑:杨文轶。转载:上海交大新闻学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