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真相岂可轻言 ——读《蒋介石画传》 ( 返回 )
齐整的牙齿映出笑容可掬的面容,稀疏的短发,光亮的额头,还有素净端庄的军服,构成了画传封面上的蒋介石。刚拿到这本书,我便觉得突兀:他不是人民公敌吗,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看上去满脸阳光,性情温和。 在记忆里快速搜索“蒋介石”,只是模模糊糊的样子,除了重庆谈判时和毛泽东并肩而立的那张照片,再也想不出别的。讽刺漫画中,他是革命群众要打倒消灭的对象。在寻常的认知逻辑里,国民党反动派登不得大雅之堂,也不该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当然,这样的“逻辑”是靠不住的。 不得不说,对蒋介石的了解多半来自中小学教育,一旦留下印象,就变得根深蒂固,当作认识各种人事物的“正统”。比如,在万恶的旧社会,人民群众在四大家族的残酷压迫下,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比如,囚禁在国民党监狱的革命志士慷慨写道:“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至于说蒋介石叛变革命,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妄想“反攻大陆”,就更不在话下了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咳!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史,也是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腐朽政权斗争的历史。按照教材的意思,这种逆潮流而动的人理应被扫进历史的茅坑。 真相岂可轻言!我说不出读到《蒋介石画传》后是怎样的震撼。传主是当今执政党曾经的死对头,一个被钉上耻辱柱的人,作者却用一种平静的、尽可能客观的视角,重新进行打量。画传在大陆的问世是一个奇迹,显示社会在变得开明进步。相对于喧嚣的批判揭露,这种冷峻而带着些许温情的叙述实在难得。 画传用丰富的图片资料,呈现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生活化的蒋介石。篇首登载了多幅以他为主体的中国画,握刀行马,戎装挺立,运筹帷幄,松下静思,美极了,笔墨色彩烘托出领袖的魅力。这样的表现原本属于正统领导人,或者是广受爱戴的精英楷模,现在却用在蒋介石身上。无需怀疑这本正式出版的书站错了“立场”,实在是因为,以往脑子里被灌输了太多程式化的信息,天然地认为蒋介石这种“反面人物”不该出现在如此庄重的场合。如此说来,《蒋介石画传》不啻对以往宣传教育体系的某种反拨。 中学语文有篇课文《怀疑与学问》,告诉学生要善于怀疑,“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知是个人性格原因还是教育的力量过于强大,那时我更多认为该怀疑的是社会上林林总总的书,而教材本身绝对靠得住,无需怀疑。真是幼稚极了。历史课本并不等于真相,甚至不能说是部分的真相,因为里面掺杂了谎言。读到孙中山曾倡导“联俄、容共、扶助农工”政策,我不禁打了个激灵——课本里不是说“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吗?这一字之别,意思可差得远了去了。日本侵略中国,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画传里说,1942年,中、美、英、苏同盟国成立中缅印战区,中国战区的最高统率是蒋介石。答案尽在不言中。 真相是很希罕的东西,需要在艰难的比较、探究中才能到达。对一册传记而言,叙述者的好恶倾向,潜藏背后的利益纠缠,出版审查的罗网羁绊,加上当局不可告人的意图,都在制约着真相的呈示。冲破世俗的偏见和各种束缚,对历史秉笔直书,那是多么可贵的品质!资中筠在通读司马迁《史记》后,对其笔调的深沉隽永深感佩服,她说,“为项羽立‘本纪’,把当朝开过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资中筠感叹,后世修官史的再无此襟怀。 诚然不能说《蒋介石画传》等同于真相,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靠近真相的尝试,穿透硝烟,放低视角,还原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蒋介石。它在台湾、香港和大陆同步出版,接受三地读者的检验。对于很多 习惯了混沌的人来说,阅读画传将会拨云见日,在这里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蒋介石,顺便向曾经的迷信和偏见告别。
2011-12-20
《蒋介石画传》书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