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浩荡人生一大书

——《说梦楼里张中行》读后

( 返回

 

最近越来越多地在书报杂志上读到了关于张中行的文字。这是一位保存了民国知识分子风骨与情韵的老人,在晚年以量大而味美的散文作品倾倒了无数读者。那种平和的节奏,那种静雅的书卷气,在当代文人作家中不多见了。闻说张中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了半个世纪的编辑,心下不由揣测,自己曾读过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是不是包含着他的推敲斟酌?这或许算得受他思想学识泽润的最早机缘吧?当然是玩笑话。直接读他的散文作品,可以感知他心灵之水的流淌,滑爽轻盈,润物无声。借助于文友亲朋的记述,则见得他生活的更多侧面和细节,感受到他生命的厚度和热度。张中行一生浩荡曲折,堪称一部奇特耐读的大书。

红遍大江南北的小说《青春之歌》有过多少读者?加上后来的同名电影,不知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人。主人公林道静脱胎于作者杨沫本人,落后分子余永泽身上却有张中行的影子,现实中他们曾经结为夫妻。随着小说和电影的广泛传播,他难免受到人们指指点点,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名誉受到了损害。但当朋友劝他站出来辩白时,他却没这么做。张中行的态度是,那只是小说家言而已,算不得信史,哪怕用的不是余永泽而是张中行的名字,也没必要去争执。在沉默隐忍之中,一桩公案就过去了。是因为他对杨沫心怀余情么?当然不是。张中行把婚姻分为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四种,他和杨沫属于最后那类。杨沫去世后,老友出来说情,要他去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他没去,因为对杨沫既无情牵也无敬重。杨沫落难时,张中行怎么样呢?没怎么样。杨沫单位开展外调找到他,希望说一些杨沫的坏话,但张中行并没有如他们所愿,而说她热情直爽,有济世救民的理想。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宠辱不惊,淡以处世。把前前后后的事串起来看,可以发现他生命中有种坚实的厚重的力量。

张中行生就一副古道心肠,待人宽厚仁慈,旧雨新朋找他索字,他来者不拒。编者姜威到张中行家拜访,流露出喜慕古韵之意,他即以旧书札和楹联拓片相赠,成全来客的心愿。北京人艺演出《北京大爷》,戏核是祖传的宣德炉,张中行恰有一只,主演便托熟人靳飞去借用。张中行随口说,“你抱去吧,用完就留在你那里。”聚散由之,喜好而不拘于保藏,坦坦荡荡。靳飞知道那是价值不菲的宝贝,终究没有夺人所爱。张中行性情达观,得淡饭之香、布衣之暖,对外在的物质生存条件从无奢求。他在八十五岁时分到了单位的房子,不加任何装修,白墙灰地就住进去了,家具也多半陈旧,仿佛都市柴门。那他在乎什么呢?在乎文化的事,学问的事。张中行精于书画鉴赏,家中还收藏了一批砚台,多有上乘之作。他心里有种传统的精致的东西在。张中行七八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而且拿出来就是成品,几乎不容编辑改动。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用力之勤和功底之深,让人敬服。

我手上这册《说梦楼里张中行》今年早春购买于北京鲁迅博物馆书店,扉页有主编之一孙郁的签名。他研究鲁迅多年,对民国人物多有论述,还写过张中行传。想来都是出于心灵上的吸引吧。书店里摆着全套张中行文集,只要一百多块,可惜我苦于路途遥远,已有很多行李要带,就没有买。偶遇《说梦楼里张中行》,也够了,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编后记里说,张中行的学问思想、文章风骨、人格价值是20世纪后半叶的独特存在,本书收录各界人士的怀念文章和研究性文字,不使那份文化的魅力随老人的离去而黯淡。相信他们的目的一定可以达到。我睡前或出行时断断续续地读,仿佛和张中行亲近起来,欢喜渐生,心情变得宁静。透过这些文字,仿佛可以读到张中行的人生大书,也体会到编者所说的那份文化的魅力。

 

           2010-5-7

 

 

《说梦楼里张中行》书影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