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复旦大学专家提醒:警惕手机软件泄漏个人隐私
( 网络版,返回
)
编辑部:
下载“愤怒的某某”软件时要求获得自行收发短消息的授权,使用“某某管家”需要读取用户通讯录,正常吗?使用手机软件如果在安装须知中看到类似的条款,就要引起警惕了——这很可能会泄漏个人隐私。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晓阳教授和杨珉博士研究团队以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安卓(Android)系统为对象研究发现,在330款热门手机应用程序中,泄漏隐私比率高达58%。隐私信息的内容包括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集成电路卡识别码、通讯录、手机号码、用户位置和用户短信等,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接口和短信通道,泄漏给软件开发者、广告商或者其他第三方。
“国内安卓市场中许多应用程序由中小企业或个人开发者提供,受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使,他们热衷于恶意收集用户的隐私数据,进行恶意扣费、资费消耗、远程控制、系统破坏等不法活动。”王晓阳分析道。他呼吁,手机用户在下载安装应用程序时,应尽量选择官方网站等可靠的来源,适当参考用户评价和评分信息。不要轻易点击短信、电子邮件、社交网站中有风险的链接,尤其应避免安装一些不健康软件,目前发现的大量恶意软件往往通过伪装吸引用户下载。可根据程序的功能描述严格控制系统权限的授予,尽量避免将访问个人隐私数据的权限和访问网络的权限同时授予可疑程序。
此外,对于如账号、口令、卡号、身份信息等,手机用户要避免明文存储于手机。有条件的用户可将工作与个人通信用途的终端和日常上网娱乐的终端分开,对数据进行物理隔绝,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的隐私数据。
记者 董少校
(发表于2012年9月12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转载:网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