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中国京剧院献演交大 讲演结合展国粹魅力
                 
 

( 网络版返回



  国粹芳菲,飘香校园。10月23日晚,中国京剧院的艺术家们在菁菁堂为交大师生献上了一场豪华的京剧盛宴。中国京剧院吴江院长生动的讲解与京剧演员们高水平的演出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也让交大师生领略了京剧国粹的无限魅力。

  此次中国京剧院的献演是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2007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演出由人文学院中文系张怡凡同学主持。演出结束后,大学生向艺术家们献上鲜花,感谢他们的精彩表演。

 

讲演结合促鉴赏


  整场演出运用了知识讲座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先由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老师为观众讲解京剧基础知识,然后通过演员的表演,让观众们对京剧艺术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整场演出包括四段折子戏,分别从动作、唱腔、行当等方面展示京剧艺术的精华。吴江院长告诉记者,这次表演的几段折子戏是经过特别挑选的,希望能够通过这几段折子戏的表演让同学们从基础开始,慢慢了解京剧艺术,喜爱京剧艺术。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既包含原汁原味的传统折子戏,又有从西方歌剧改编而来的现代剧目。艺术家们以精湛的表演为现场观众展示了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让莘莘学子如痴如醉。整场演出中,整个菁菁堂里气氛热烈,场面火爆,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国粹也要讲创新


  谈到京剧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吴江院长表示,近年来,由于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大学生接触京剧的机会不多,京剧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确实不如以前;但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京剧文化的力量很大,相信我们的青年人是不会拒绝京剧的。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是进到校园里,去捕捉一种感觉,如何对京剧进行创新的感觉。

  在此次的表演过程中,中国京剧院也“因地制宜”做了一些创新,比如在《图兰朵公主·三猜谜》一折戏中,加入了流行色彩的元素,同时融合了芭蕾舞的舞步,音乐中加入了《茉莉花》等名曲,拉近观众与京剧的距离。吴江院长说:“我从来都相信民族文化的力量!李岚清曾经说过,如果忽略培养大学生的艺术品位,那么将会影响他的个人素质。高等学校要吸纳高雅艺术的滋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大家都说有收获


  中国京剧院的演出受到了交大师生的欢迎。机械与动力学院大四学生小顾说,虽然面临着繁忙的学习任务和求职压力,他仍然慕名而来,结果一饱耳福,大有收获,“感觉真是太值了!”交大环境学院王老师是一位资深的戏迷,她不仅自己来观看,还把她的好友也拉到了剧场。她深有感触地说:“交大是理工科院校,更应该多引进一些京剧这样的民族艺术、高雅艺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吴江院长也为举办这样的活动而由衷感到高兴。他说:“组织京剧演出进校园,在让大学生现场感受京剧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让我们的京剧艺术拥有更坚实的观众基础。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只有植根于基层这片沃土,在高雅与大众之间寻找契合点,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校报学生记者:张茂华 张萍 范予谦 董少校)

 

 


【记者手记】大学校园呼唤高雅艺术


  中国京剧院在上海交大的专场演出已落下帷幕。曲折的剧情,精彩的武打,华美的服装,昂扬的音乐,无不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演出过程中,剧场里出现了多达几十次的鼓掌与喝彩,观众对京剧国粹的认可和拥戴不言自明。

  遥想2005年11月,昆曲《长生殿》来交大连演三天,总体上座率超过九成,初冬的校园里涌起一股看昆曲、谈昆曲的热潮;2006年12月,中国东方歌舞团在菁菁堂的演出精妙绝伦,高雅艺术的魅力让全场观众为之沉醉……所有这一切表明,师生观众喜欢高雅艺术,大学校园呼唤高雅艺术。

  就像中国京剧院吴江院长所说的那样:“21世纪的大学生需要理性的思考,包括京剧在内的高雅艺术能够让心变得沉静,不浮躁。”京剧能让观众体会到传统文化的脉络,产生一种回归的感觉,心里觉得踏实、满足,是一种“绿色”的艺术。昆曲、越剧、话剧、歌剧、芭蕾舞、交响乐等艺术样式也各有其美,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带给人们高雅的艺术享受。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开展多年,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通过演出走近了高雅艺术,受到熏陶并产生持续的兴趣。然而,相对于大学校园的庞大观众群体来说,相对于他们对高雅艺术的渴求程度来说,现在的演出场次还远远不够,演出的门类也有待拓展。希望学校加大引进力度,艺术院团主动与大学生朋友亲近,政府部门也多一些支持,各方面携手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引向深入,让高雅艺术在校园舞台不断上演,丰富师生们的精神生活。
     (校报学生记者:董少校)

 



 

     (主体部分发表于2007年10月29日《上海交大报》第2版,题为《中国京剧院我校献演》,并配发第一张图片。摄影:武新民。网络编辑:郑茂 。报纸编辑:张文清。相关转载:学习《江泽民文选》专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