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A1型短指(趾)症发生的分子机制被揭示
( 网络版
,返回
)
本报讯 通讯员 董少校 冯国鄞 记者 胡德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长达8年研究,成功揭示了人类家族性A1型短指(
趾)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学术论文《IHH基因点突变通过改变IHH蛋白信号能力和信号距离导致指(趾)畸形》于2009年3月2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此次贺林科研团队与香港大学等密切合作,在研究中发现BDA1相关突变E95K导致IHH蛋白与PTCH1和HIP1的结合能力降低。另外,贺林等科研人员通过基因打靶构建了E95K突变小鼠模型,发现了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IHH的点突变,造成骨骼组织中Hedgehog信号能力和信号范围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中间指(趾)节的严重缩短甚至消失。该研究成果不仅清晰地阐述了A1型短指(趾)症发生的分子机制,而且发现IHH基因可能参与指骨的早期发育调控,明确了IHH基因在骨骼生长发育中的新角色,为现代遗传发育生物学增添新的内容,对肢体和骨骼发育生物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相关骨骼疾病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
专家认为,该A1型短指(趾)症的研究从最初致病基因的定位、找寻、确定、克隆,到最后致病机制得到阐述,完整地解答了这个遗传疾病的百年之谜。
相关链接
A1型短指(趾)症是1903年被发现的第1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000年,贺林教授等把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的特定区域,为致病基因的确定打下了坚实基础,该项成果于当年发表在《美国人类遗传学》上。
2001年,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者发现并克隆了导致A1型短指(趾)症的IHH基因,首次将IHH基因控制骨骼发育的动物研究结论延伸到了人类,并发现了该基因的点突变直接导致人类骨骼疾病。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
(2009年3月12日《中国医学论坛报》第A3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