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余秋雨做客我校医学院畅谈文化和人生
( 网络版,返回
)
3月16日下午,当代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在我校医学院做了题为“文化。人生”的演讲,为即将到来的交大110周年校庆献上了一份精彩的礼物。
文化是什么?余秋雨说,文化的理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在严格的意义上,文化是精神价值;在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是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制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型,而文化界几乎还生活在原先的框架里,没什么变化––他们在精神价值方面追求很少,自身的生活方式也非常糟糕。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因为文化界的有些偏见散布太广,很多人都误会了文化。
余秋雨详细分析了人们在认识文化方面的若干陷阱。一、把文化当成了知识的积累。在电脑普及的年代,熟记某段文字在二十四史中页码、随口说出历代皇帝年号都已经不算什么了。适当的记忆是需要的,然而创新更加重要。李白不会写学术著作,可是他的诗歌把个人的悲欢与民众的情感紧密联结在一起,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二、盲目崇拜名校学历。有些官员不择手段办文凭,学位的虚假几乎成了一桩公害。三、对文化遗产的过度崇拜。当初中国人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西方人在做实验、进行田野考察,我们向后看而他们向前看。事实上,我们眼前的电灯、麦克风、汽车,都和中华文明没什么大关系。余秋雨说,遗产很宝贵,可是也要明白它的局限性。四、对文明冲突的过份强调。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看似能得到一些事实的支撑,正是因为这,它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更多的冲突。这一点很像以前所说的阶级斗争。余秋雨强调,他一直不赞成夸大地域性文化的差异,康德、黑格尔可以和屈原、苏东坡在他小小的心灵里相见而欢,各有魅力的东西方文明为什么不能在大大的世界上和平共处呢?五、文化生态的误区。现在文化界有些人还是把面壁十年、远离世俗、拒绝传媒的所谓学者作为偶像来崇拜,这里面有太大的虚假性。你花了半辈子时间躲在书斋里研究唐代某个尼姑的诗歌,对中国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余秋雨坦言,他的个别言论可能有些偏颇,可如果不这么说,就不足以把几大陷阱的害处讲明白。
余秋雨侃侃而谈,用饱满的激情和睿智的思辨征服了现场的六百位听众。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带来了激荡人心的精神盛宴。主持这次活动的校党委副书记赵佩琪说,欢迎余先生以后经常来医学院做客。
演讲前,余秋雨还受聘为我校医学院客座教授,常务副校长沈晓明为他佩戴校徽,并颁发了聘书。
本次演讲是医学院博雅讲坛的第八次活动。近年来,医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以博雅讲坛、懿德讲坛、医学人生等活动为载体,多次举办人文社科类讲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郑茂编辑
,刊于2006年3月20日《上海交大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