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院士党员与学生党员共话人生理想

 

( 网络版返回

 
                 
  6月21日,我校陈亚珠院士、邓子新院士和五十多位学生党员共聚一堂,敞开心扉谈人生、谈理想,一起迎接建党八十五周年纪念日的到来。两位院士讲述了他们在科研、生活上的各种体会,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勉励学子们抓住机遇、施展才华,在不停息的追求中创造人生的精彩。
                 
  这次“相聚在党旗下——党员学生和院士面对面”活动是在市科教党委和校党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由我校生命学院党总支主办的。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干部处钟诚,校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吴松,学指委副秘书长葛卫华,生命学院党总支书记罗九甫、副书记陆秀英,生命学院院长林志新等领导共同参加了今天的活动。
                 
  
     
    陈亚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作为一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陈亚珠心里时常涌动着对党的感恩情怀。她早年失去了父亲,家庭生活贫苦。在母亲的供养下,她刻苦学习,考入当时颇有名气的市三女中。做过一年的留苏预备生之后,1957年9月,陈亚珠进入交大电机系学习。毕业后她留校任教,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步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是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没有党就没有今天的我,就没有我的家庭、我的一切。”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心声。
                 
  讲起当初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陈亚珠不禁感慨万千:“人不能太自私,心里不能只装着家庭,还要想到国家。那时候就是有这样的想法:要把书教好、把科研搞好,为大众献出自己的力量,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几十年来,她一直把这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陈亚珠院士对影片《女篮五号》里的拼搏精神印象特别深刻。她说,人生能有几次拼搏呢,要抓住每一次机会,用这种进取的精神鼓励自己,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邓子新:在顺境中自律,在逆境中自强
                 
  在2004年生命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邓子新作为教师代表曾发言说:“十年浩劫使我们遭遇了成才路上的一次次挫折。在顺境中自律,在逆境中自强,乃是成功者成长和成才的普遍规律。”这是他在经历了人生波折后的肺腑之言。邓子新说,他出生在贫困的山区,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遇到过许多挫折。但是他从来没有气馁,努力抓住百分之零点几的希望,把它变成百分之百的可能。生活困苦,他在星期天去挑砖瓦补贴家用;英语成绩差,他在深夜里借着厕所的灯光背单词。凭着这鼓劲,邓子新成了蜚声中外的分子生物学家,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子新说,感恩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对于青年时代带给他知识、培养他能力的老师们,对于培养他成才的国家,他都怀有很深的感情。大学毕业那年,邓子新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当初面临要不要回国的选择时,他想:自己是在国家贫困的情况下被公派出去留学的,不回来就有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不回来无从实现个人对于这个民族的价值。邓子新深情地说:“感恩就意味着你与这个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而不是抱怨它。”1988年5月,邓子新谢绝了导师和同事的挽留,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学生党员: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感觉很不错
                 
  陈亚珠院士的学生贺小虎是“2005感动交大十大新闻人物”之一,现在他已经毕业,在生命学院当思政老师。他说,有段时间他凌晨时分才离开实验室,可回头看看陈亚珠院士的办公室,灯都是亮着的,她的勤奋、敬业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子新的博士生李蕾对他“用不寻常的目光去关注异常”的教导体会特别深,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邓老师特别注重细节,我们报告上的标点、单词他都不会放过。他还买了《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回来要我们读,读过了就在上面签名。”
                 
  两位院士回答了几位同学的提问,和学生党员一起面对保送研究生、考托福时遇到的困惑,分享科学研究、为人处世方面的经验。这种坦率的交流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活动结束的时候,大家脸上都带着满足的表情。正在读研一的张同学说:“院士和学生的对话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能够对人生、学习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感觉很不错。”
                 
  
     
    科教党委:希望更多高校开展类似的活动
                 
  生命学院党总支刚刚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这在上海高校中是唯一的。罗九甫书记说,能够把两位院士党员邀请过来,让青年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听到他们用平常实在的语言表达了感恩的情怀,并把它升华到做好本职工作、报效祖国的层面,罗书记自己也感到震撼。
                 
  市科教党委的钟诚老师说,院士是国家科学界的领军人物,是各领域学术发展的精英和楷模。院士党员和学生党员一起座谈,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把成功的心得和人生的感悟带给他们。他还说,这种院士党员与青年学子的对话是第一次进入大学校园,效果非常明显,科教党委还会协助其他高校组织开展类似的活动。
                 
 

           (刊于2006年6月26日《上海交大报》。编辑:郑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