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艺评也有统发稿?

 

返回

 

  
  做校园记者一段时间,多多少少经历了一些事情。新闻有统发稿,这简直是公开的秘密了。我听编辑老师说过,个别记者会直接拿统发稿来用;如果说他做了一些改动,那就是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跟搬砖头有什么区别呢?说实在的,这样的做法我不喜欢。
                 
  很多时候自己愿意通过多方面的采访和实地考察而写稿子,这样比较生动,也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偶尔我也用被采访者提供的资料,主要是硬性的数据方面。有些东西不能不用,那还是要发现一些新东西加进去。校庆110周年晚会的稿件属于参考比较多的,大约六成来自统发稿。因为那个稿件本身比较长,我对它补充了六七段,都是采访得到的事例,另外添加导语,划分结构并拟定了标题。
                 
  有时候,现实是严酷的;一定要用统发稿。比如,新华社是老大,绕不过去。
                 
  忽然之间,我看到艺评也模样相似了,不禁大吃一惊——莫非,这个也有统发稿?且看10月27日《解放日报》第14版,张慎英写了篇《一个中国画家向塞尚的致敬》;10月31日《文汇报》第11版上刊登郑毓秀写的《一个画家与塞尚的对话》。题目的相近就不说了,两篇文章同是对油画家钟鸣法国展览的介绍与评论,居然出现了大段大段内容的雷同。首段都由画展而引起,表述几近一样;第二段都是介绍开幕当天的情况,除了个别句子有删改,主体大同小异;接下来是某大使参观画展和画展将转移的情况,依然是一个葫芦一个瓢;接下来“1980年”如何如何,“充满思辨,喜欢理性思考,艺术视野十分开阔”如何如何,“不少朋友认为他已退出画坛”如何如何,两篇文章难分伯仲。你要说二位作者是单独写出这样的艺评来的,那打死我也不信。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要么是一个“学习”了另一个,要么是共同参考了某人提供的稿件。要说郑先生抄袭了张先生,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两份报纸都大名鼎鼎,而且同在上海,曝光之后肯定身败名裂;所以我更相信这样的可能:他们使用了统发稿。
                 
  钟鸣何许人?就像文章里说的,1980年就已经因油画《他是他自己——萨特》轰动一时,在法国的画展也是高调开幕。已经这么有名气,还用得着这样找人吹捧自己么?《解放日报》和《文汇报》是什么报纸?中共上海市委和宣传部所属的机关报,何止于在相隔四天的报纸上为同一位艺术家高唱赞歌?张先生、郑先生不会是初出茅庐吧
,稿件里属于你们自己感想的部分不及总篇幅的五分之一,也好意思拿出手来么?新华社有关重要事件的新闻不能不发,似乎可以理解;莫非这艺评也是缺之不可?艺术创作需要有个性,艺术评论离不开评论者本人的直接体验,报纸版面也要力求有自己的特色——可是在这里,不管是艺术家、评论家还是报纸,统统的让我这个对艺术有点兴趣也想向媒体行业发展的人感到失望。
                 
  谁能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真希望是自己搞错了。


                 
                           2006-11-1凌晨
                 
 

 

相关链接:

《一个中国画家向塞尚的致敬》(张慎英),10月27日《解放日报》“朝花 广告”

《一个画家与塞尚的对话》(郑毓秀),10月31日《文汇报》“文汇鉴藏”

《〈致敬•塞尚〉艺术展6日在沪举办》,11月3日《新闻午报》“文化新闻”
《钟鸣画展从法国移师申城  向美术大师塞尚致敬》(邬敏敏),11月7日《新民晚报》“文娱新闻”

《钟鸣画作向塞尚致敬》(邬敏敏),11月8日《文汇报》“文化新闻”

《“钟鸣色彩”令法国人折服》(赵兵),11月7日《新闻晚报》“夜上海”

 

 

 


   再看过这些,我依然疑惑。小小画展引得众媒体关注,他们就这样合作,实现了双赢。不知是媒体被艺术家收买呢,还是艺术家已臣服于媒体?我倒是觉得,还是《解放日报》最幽默,把文章放到
“朝花 广告”版面里——读者可以把它当作文艺作品,就像“朝花”副刊的传统一样;也可以视之为“广告”。如此一来,艺术家和媒体之间就剩下了赤裸裸的交易。


                 
                           2006-11-8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