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回望纯真年代

( 返回

 

时隔11年,孟庭苇又来上海开演唱会了。

我记得很牢,上次是1999年5月22日,虹口足球场。那时我刚读大一下学期,临近期末考试,尽管心有所念,还是没能前往参加。除了学习紧张,80元的门票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不舍得。大学前几年,我每月的生活费是440块钱。记得报纸上有这方面的介绍,真是心动。可是,可是 ,错过了。

说来,那是一个很关键的时间节点。早就听到孟庭苇的歌了,真正为她着迷,却是在1998年高考之后。当年秋天,我狠心花140块钱买了一台二手的索尼随身听。闵行校区商业街,应该是南侧较西边的店铺。Sony,Walkman!那多带劲。以往在乡下,哪玩过这东西,有的是大块头的录音机。现在回想起来,那甚至是我从农村真正介入了城市生活的一个标志。听什么呢?基本是孟庭苇。那时市面上孟庭苇的磁带比较好买。值得欣慰的是,我在落后了潮流若干年的同时,也难得地和流行有了一次同步,购买《恋人》专辑。在我的心目中,这是孟庭苇最后一盘高质量的音乐专辑,随后的作品,在公众知晓度方面,就大为下降了。

所以说,在1999年,正是孟庭苇声誉最为兴隆的时候,事业的顶峰,积累了大量的人气。那时举办演唱会,要挡住歌迷的热情也难。很遗憾的是,很遗憾的是,我错过了。

我对孟庭苇着迷,大概也就是那几年。2000年前后,网上购物还是很新奇的事情,我就开始玩了,通过易趣网,买到了市面上不容易见到的孟庭苇专辑。像《心言手语》《孟庭苇的音乐盒》是在上海书城买的,全新,而《其实我还是有些在乎》、《成长(夜以继日的想你)》这些,在当时看已是十年之前的古董,音像店里早不卖了。我东寻西凑,终于把孟庭苇的13个专辑收集齐。新的9块8毛,旧的10块。为了说服一位亚迷转让她的收藏,我甚至还买下了她的《恋人》——我就有两盘同样的磁带了。毕业后几次搬家,我整理磁带,只留下了20盘,绝大部分是孟庭苇的,为数不多的例外是王菲、莫文蔚和《还珠格格》等。

那时听孟庭苇听得着迷,还会写些酸不溜秋的东西,当作心灵深处的声音。一组《我的亚亚我的歌》发表于校园文学杂志《益友》,一篇《孟庭苇是朵雨做的云》发表于《香港风情》杂志“我与偶像”专栏。那些东西酸得几乎让人嚼不动豆腐,现在我别说是写出来,就算重读一遍,也需要付出很大的毅力。当然我也得承认,那就是青春的印记,生涩幼稚。人们说年少疯狂,可能就是这个样子的。在个人并不显达的写作历史上,这些就是我在内部刊物和正式出版杂志上发表作品的最早记录。真是羞愧难当啊!

这次孟庭苇又来了。2010年12月18日,上海大舞台,“纯真年代”孟庭苇出道20周年巡回演唱会。我一直犹豫网上订票还是开场前去买黄牛票,终于没敢冒险,在演唱会前一天买了网上票,180元,另加10元运费。这是最低等的了。

票上写着19:15开演,我18:45就已到达剧场。人渐渐多了。悄悄打量四周观众,除了前排拿着发光棒的一撮粉丝(明显是有组织的),年轻人极少,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整个90年代,孟庭苇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大家都来重温一个往日的梦。大 约19:40演唱会才真正开始,总体上座率有七八成。在孟庭苇缓缓走出来的那一刻,我心里回响着一个声音:“等了这么多年,我可见到你了!”其实,末等的票价对应三楼上的座位,距离孟庭苇有三五十米远,只有借助大屏幕,才依稀看见她的面容。

前奏响起来了,是《谁的眼泪在飞》。这音乐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还记得中学的一篇课文吗?莫扎特用他的弹奏让盲厨师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景象。在孟庭苇的歌声里,不由自主就回到90年代的某天去了,大街上某个音像店里,传出这样的歌声。当时面对世界的新奇懵懂,当时的羞涩无知,全包含在这首歌里。它是一段时间的标本,从十几年前截取下来,在她的演唱中,重新释放。

开始的9首曲目全是这种耳熟能详的老歌。《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最早是在村里的广播里听到的,年幼的心立即为那嗓音俘获。初四时在校乐队里,有个叫邱春玲的女生爱唱这个歌,又羞涩又得意。后来她不太说话了, 我一直纳闷为什么。毕业后许多年都没有她的消息,直到今年夏天,我才从同村她外婆那里听说,15年前她母亲去世了。在校乐队里,那是怎样难忘的时光! 不知邱春玲现在怎么样了?还有《无声的雨》,读大三的时候,我到南京西路易趣网去兼职,淋了雨,脑里还想着些心事,忽然这首歌就入心了,再也忘不掉。大雨,高楼,玻璃窗,清晰的意象,无限的怀念。

真正选自1994年专辑《纯真年代》的歌是《往事》。只要首句几个字“如梦如烟”,感觉就出来了。很晚我才知道,这个专辑里很多歌是翻唱,可是留下了孟庭苇个人的风格,至少在我的印象中,大多都超过了原唱。《野百合也有春天》,那么忧伤自爱,叫人心生怜惜。哪里数得过来呢,孟庭苇的前12个专辑,每首歌拿出来都是可以经得过耳朵考验的,耐听。2000年出品闽南语《爱到史艳文》,没有在大陆发行,其实影响力已经下去了。后来孟庭苇退出歌坛,又复出,灌唱片,效果大不如前。可以说,在大众偶像的意义上,孟庭苇是属于90年代的。

这也就可以理解,当孟庭苇在演唱会上怀旧或者出新的时候,未必能赢得多少喝彩。她穿上旗袍唱《夜上海》,唱《小城故事》,多少有点别扭。我听起来,有点刻意讨好观众的意思。其实,她和《夜上海》代表的30、40年代,以及《小城故事》代表的80年代,都没有多大关系。孟庭苇本身是90年代不可或缺的符号,她唱她自己的歌,就可以产生足够的感染力。

从自己的听演唱会的体会中也能感觉到,也能音乐感受到大众文化的消费特征。作为一位歌手,或者希望有所追求的歌唱艺术家,孟庭苇在新世纪的10年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形成新的风格,但要推向市场,则会遇到已有消费习惯形成的阻力。歌迷觉得她该是“月亮公主”的那种风格,新的探索未必得到认可。在这场以“纯真年代”为主题的演唱会上,《心里是花园》《幸福感》等的出现是有些跑题的,得到的回应也明显偏少。至于安义琪和韩庚的串场,纯粹是为了填补时间,让孟庭苇喘口气,个人觉得甚至不如放一首孟庭苇的MV来得更合适。

压轴的是《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一首猛然间唤醒观众热情的歌。当年,这个专辑在亚洲销量超过500万张,创下当时台湾歌手专辑销量之最,“月亮公主”的雅号也由此而来。在大家的应和与欢呼中,演唱会圆满收场。

许多许多许多年前,一个人说到“嘤其鸣矣”,另一个人会跟着说“求其友声”;许多许多年前,一个人说到“杨柳岸”,另一个人会跟着说“晓风残月”;许多年前,一个人说到“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另一个人会跟着说“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而在今天,一个人说到“你看你看”,另一个人会跟着说“月亮的脸轻轻的在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孟庭苇是这个时代的公共话题,她的出现为人们的分享和交流带来了新的可能。

读研究生的时候,张生老师告诉我们:“流行音乐就是要让你哭。”言外之意在于,要对流行文化保持警惕,不要陷入进去。这些年,我对孟庭苇的着迷也是非常节制的,很少有追星的成分,只不过偶尔听她的歌,更多时候听的是许多歌手的大杂烩。但在听演唱会的两个多小时里,则是完全放松的,浑身的细胞都调动起来,去感受,去回忆,去想望。在歌声里,往事得以重现,过去和现在融合在一起。孟庭苇本身就像一个寓言、一个传奇,化进了自己的生命里。走出剧场时,余音绕梁。

我找出自己珍藏的孟庭苇磁带,一盘盘排起来,拿到太阳底下晒一晒。当初从网友那里买了回来,连手工折的保护套都还保留着。我的随身听这些年也一直在用,不过不是听孟庭苇,而是每天早上收听广播新闻。其实,这世界变化太快,别说是Walkman,就算CD机如今也没多少人用了。假如把磁带装进随身听,不知是不是会收到 坐马车赶集似的奇特效果?要不然改天试它一试。

  

           2010-12-22 亚亚41岁生日

 

(在这一年,索尼公司宣布,日本国内将停止生产磁带式Walkman。一个时代过去了。)

 

链接:孟庭苇的音乐世界     索尼Walkman停产

 

 

“纯真年代”孟庭苇上海演唱会现场,2010年12月18日

 

 

晒晒我的亚亚磁带,2010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