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真实的荒谬

——读章诒和《杨氏女》

( 返回

 

看上去是厚厚的一本,读下去却很快,只要两个小时便经历了主人公几十年的风雨旅程。回头看封面,书名是章诒和自己题写的,墨痕有浓有淡,恰如杨氏清晰的生命纹理;一朵红牡丹映在白色的背景上,仿佛某种隐喻,显出爱情的张扬和罪恶。一切都来得那么荒谬,又是那么真实。

杨芬芳和何无极相爱了,说不出从什么时候开始,两小无猜,自然而然。这份情是世俗的,你来我往,无所顾忌,同样是浓烈的,抱在一起烈火干柴。杨芬芳的刀不快了,去找何无极磨一磨;面条下多了,叫他一起吃完。当何无极摸黑到杨芬芳家,两个生命的能量更是激发出来。无关城市乡村,无关贵族贱民,他们相爱了,灵魂相互吸引,谁也离不开谁。如果生命沿着这样的轨道进行下去,该是和和顺顺,说得上幸福完满吧,可是,现实中没有“如果”。

刘庆生出现在杨芬芳的生活里。就是一念间,她跟着他坐上了去上海的火车。杨芬芳以为这与说亲无关,只是去玩,她哪里知道结婚证都已经办好了呢,她被一种叫作命运的东西裹挟着往前走,一切都由不得自己。漂亮的内衣,带肉的小笼包,杨芬芳照单全收;在徐州部队,一群人簇拥着叫她“嫂子”,她也听得心安理得。只不过,心是不会撒谎的,她终究想着何无极,难忘那份让她从青涩变得成熟的爱恋。此时的幽会违逆了人伦常情,引起了刘庆生的嫉恨,疯狂地虐待她。何无极看不得心爱的女人被抢走、被蹂躏,愤而拔刀刺向情敌,终于酿成大祸。

并非有万恶不赦的魔鬼导演了这一切,每个人都顺着天性往前走,在爱和欲的碰撞中导致了悲剧。杨芬芳是个单纯善良的姑娘,姿色出众,不过做事没多少主见,出于小小的虚荣心走错了一步,便步步皆错,在泥淖中越陷越深。刘庆生先要婚姻再要爱情,他相信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施出欺骗的手段。杨婉芳和赵勇海抱着“都是为了妹妹好”的初衷,用善意的谎言把杨芬芳推上了不归路。孙志新坏吗?一点也不。他和杨芬芳的偷情纵然有滥用公权力的成分,其中也不乏你情我愿,错就错在与“主流”的价值观相背离。他没有抵挡住爱的浆果,最终导致了前途的毁灭,这,似乎只是偶然发生的事情。

可以把责任推给荒谬的时代吗?很大程度上能。为什么杨芬芳不会死心塌地地嫁给何无极?因为何家成分不好,在人群里被看低一等。物质上极度匮乏的境况也在牵引着杨芬芳去上海,去公社里。干部、军官是特权阶层,在衣食住行上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刘庆生可以办到何无极办不成的事。初到上海,看到刘庆生要与自己住一个房间,杨芬芳不是打算回石壁村吗?可是,她哪有介绍信,哪有全国通用的粮票,根本就是寸步难行。何无极把仇恨的菜刀砍向情敌,并没有夺走人命,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环境中,这成了敌对分子向人民政权反攻倒算,于是生命瞬时化为幻灭。巫丽雪骂毛主席,拔下阴毛把他老人家送上天,在钳制思想言论的年代,这是何等大逆不道,等待她的,是有期徒刑变为死刑。

诚然,时代环境并不能担负左右罪责,还有人性里的愚昧、贪婪、残暴……在当今“盛世”,一样有人被强拆房子,被从医院里赶出,被刑讯逼供,悲剧在不断上演,各有强者和弱者。人啊人,总是那么复杂!虽荒谬,却真实地发生了。《杨氏女》是一曲爱的挽歌,也是一个看透了世态炎凉的老者对人性的血淋淋、赤裸裸的呈现,叫人读罢心潮难平。在运笔之时,作者又是极为克制的。写杨芬芳的美,疏疏朗朗几笔,勾画出沉沦乡野的绝代佳人形象。如果她没有那么美,或许就得以善始善终了——可是,现实中没有“如果”。写杨芬芳与何无极的结合,那么淋漓尽致,那么热情奔放,可在字句上非常干净,丝毫没有出格的地方。写劳改场的人身惩罚,也是含蓄的,尽管真实的场景可能撕心裂肺。从这种不温不火的语调里,见得作者历尽沧桑归于平淡的人生智慧。

就算作者不把小说分为上下两编,读者也能很容易地感受到杨芬芳进监狱前后的两种风格。前边是顺畅的,紧凑的,相比下后边则有点分散,芜杂,可能因为过多地关注了劳改场的众生,而非以杨芬芳作为唯一的叙事主线。再者,大牢内的压迫、偷情都比不得原始的两情相悦的爱那样蓬勃。这可能只是错觉,因为作者说过,监狱内的部分来自亲身经历,而之外的部分来自虚构。值得一提的是,一起服刑的人有许多,小说还是在有限的篇幅中写出了不同囚犯的性格面貌:易风竹的口无遮拦,姜其丹的低沉内敛,张雨荷的本分谦诚——我想,这个若隐若现的张雨荷,是作者的化身吧?

关于赵勇海暗恋杨芬芳这条线,作者设了伏笔,没有过多展开,这并不算什么缺憾;最后附的创作笔谈却把这块内容看得太重了。在小说中,这份拒绝并不坚决,赵勇海最后的走实在过于匆忙。出了狱,杨芬芳还是要生活下去,她住在什么地方,怎么糊口,指望谁?赵勇海又走到哪里去?另外,个人认为这份创作笔谈来得有点早,完全可以在别的地方发表,避免直接的阐释干扰了读者的回味。小说本是一件完整的作品,作者不是不能解读,但最好隔开一定的距离。

时常在微博上看到章诒和的言论,佩服她的隐忍和正直。她敢于呐喊,平淡的话背后往往大有深意,正是社会的良知。读《杨氏女》,感受到的是另一种味道,她带着悲悯的情怀写大爱大恨,言语充满了柔情。

 

           2012-3-2

 

 

《杨氏女》书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