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沧桑世事笔底诗

——读扬帆的诗

( 返回

 

得知扬帆Sunny要把自己的诗编辑成册,我非常期待。在汇丰做同事的时候,和她曾有过短暂的交流,读过她高二写的《最后一朵莲》,惊为才女,往后的日子更多几分仰慕。最末见面是在2005年,此后便天各一方了,虽偶有通信,总归联系稀少。这次在电子邮件里收到扬帆的诗集,迫不及待读了起来。心情却如过山车一般,赞叹,仰慕,失落,待读着《最后一朵莲》,几欲流泪,停了下来,直到一个月后再次读完。

这里收录的是扬帆从13岁到30岁的诗,每首诗后边都附有一段说明,当时处在怎么样的年龄心境,发生过什么事,写在什么地方。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扬帆用诗的形式写成的自传,记录下她的成长中曾经有过的爱恋和懊恼、飞扬和失落。注解为领会原诗提供了方便,同样是一种限制,把读者的思维引向此情此景,阻止了更多自由联想的可能。可以说,诗集带着一些私密的性质。

文字从眼前流过,我不由赞叹于扬帆的聪慧,她的生活的丰富多彩。她很美,并且知道自己的美,于是,不论为人处事还是提笔作诗,都透出一种温柔的霸气。试想:放弃直升考入广州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担任班长,成为校队篮球主力,跨栏比赛未出过全校前三,坐上男生的摩托车……对很多学生来说,哪怕沾着其中的一项,也是足以风光的了,而这些扬帆全都有。毫不奇怪她的身边从来不乏追求者,青春年少的情绪波荡化作了文字,成为时间的标本,让未曾亲历的旁观者得以分享感知。

“花谢无声,叶落无息/季节主宰着你的进退”,此时扬帆是一个刚读初二的小女孩,诗句间透出和她年龄不相称的关于生命无常的感叹。(《风中赞花》)“她是被王子吻醒的/而我却醒得那么平凡、那么伤悲”,同样显示着她的早熟,盼嫁恨迟暮。(《睡美人的泪》)“眼神那样温润,那样专一/掩盖着笔下的辉煌和你的坚毅”,写的是初三参观孙中山纪念馆时,在宋庆龄照片前的感悟。这里有一名少年极为可贵的悟性和直觉,以及对文字的准确把握,好像可以与逝去的伟人展开心灵的对话。无怪乎,读扬帆的诗,心好像被俘获了,胸中会涌荡着一种难言的敬佩。(《有感》)

即使不是因为曾经读过、早已在记忆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至今我依然觉得《最后一朵莲》隽永耐读,堪为诗集中最出色的篇章之一。高二正是情窦初开又含蓄朦胧的时节,爱情在心里发酵,无可直言,托莲以抒怀达意。“你是我最后一朵莲”,叫人想起徐志摩的“你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借助诗句表达在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的爱。每位作者在说到“你”的时候心中会有所指,读者却不会拘泥于此,自然而然地迁移到各自所爱的对象去。

前几天看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一个小伙子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不远千里去录制现场向心仪的女嘉宾表白。他说,“她的美让我自卑”,把我一下子给击中了。扬帆的诗正是这样才华横溢,让我自愧不如,所以阅读时非常叹服也带着隐隐的失落。一切美的东西,特别是人的天赋、才华、创造力,或许都有这种神奇的魔力。我也就明白何以很长时间不愿去把剩余的诗读完了,因为把它看得很高很高,需要沉下心来,带着一份虔敬去读,如此才不枉诗中的灵性。

事情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格外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情从晶莹纯粹变得沉重复杂,诗句也不堪负驮。从注解里可以知道,“你”代表着不同的男主角,“我”享受或拒绝他们的追求,等待与寻找自己的“最后一朵莲”。《喜宴》注释里说,这是“我和许先生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写过的唯一一首诗”。居然是这样。五年前我曾在《Sunny扬帆》里满怀欢喜地写过,她进入广州花旗银行后认识了心心相印的男朋友,黑字印在白纸上。事实上这段爱情却没能长久,叫人感叹现实的残酷,伤心遗憾。

在同一篇短文里我还写道,“或许,Sunny本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人,只是大家都不了解她。”这就是扬帆。她的坦率和真诚,在文字有无、笔力轻重之间显现出来:给自己热切期待和愉悦体验的东西,哪怕是虚幻的、幼稚的,也值得用浓墨重彩去绘画;而对于既成的婚姻,如果不能带来刻骨铭心的感动,只需轻描淡写就够了。

世事沧桑,尽付笔端。这些诗是扬帆的个人成长史,也是她留给未来自己的礼物。文字是有力量的,甚至比生活本身来得更真实。在阅读中,我走近了这位老同事老朋友,足以消弭七年的时间跨越广州到上海的空间距离。祝愿她过得幸福。借助文字我进一步知道,扬帆有着常人不备的情商和智商,以及至为可贵的文学才华。生命如果耗在日复一日的事务性工作中,那是非常可惜的,期待她可以将此化作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留下岁月的结晶,传给更多的人。
 

           2012-4-16

 

链接:Sunny扬帆最后一朵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