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交大自主招生面试曝应试教育“软肋”
尖子生在“家常题”前“卡壳”
( 网络版,返回
)
□记者 钱钰 通讯员 董少校
摄影报道
被问及父母的爱好,一名校直推生苦思冥想了半天,蹦出一句“妈妈的爱好是睡觉!”,让人“大跌眼睛”;另一名尖子生在被问及如何理财时,她的回答是几乎不花钱,没想过理财的事;专家提问“大雪封山,你被困山中,如何脱离险境?”考生回答不出,问及原因,答曰“准备不充分”……2月23、24日,上海交大自主招生面试举行,记者有幸作为“旁听生”,见证了面试过程。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面试前“全副武装”,准备到细节的考生,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在一些“家常题”前“栽了跟头”。不少专家也坦言,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面试难见学生独到见解,暴露出当今中学应试教育的“软肋”。
【面试直击】
2月23日9:40分,记者来到交大闵行校区陈瑞球楼的一间大教室,考生坐在讲台上,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看起来比较紧张,下面坐着5位考官。这位考生是某名校直推生,报考专业是法学。
问:请作一下自我介绍。
答:介绍了自己的特长,突出了体育、电影等爱好。
问:既然你说自己喜欢看电影、电视,前不久南方雪灾,温家宝总理几次前往灾区,他第一次乘上飞机的时候有一个细节,你有没有注意,对此,你有什么体会和感想。
答:说了一通总理向湖南殉职的电力工人家属鞠躬的事。(明显答非所问)
问:我问的是总理乘飞机时的一个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答:不好意思,没有。
问:你是理科学生,为什么会选择交大文科,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觉得理科对学法律有帮助吗?
答:(可能由于过于紧张,考生又是一通答非所问,老师不得不重复一遍问题。)最后答曰将来想做律师。
问:假设你将来成为律师,某人非常有钱,但他罪大恶极,你会为他辩护吗?
答:做人应该有道德准则,我会选择拒绝为其辩护。
问:你说你的梦想是律师,前不久就发生了律师为农民工讨薪遭狂砍事件。做律师,生命随时面临威胁。对此,你怎么看,你会如何应对?
答:坚持正义、道德准则……
问:你父母生日是哪一天?父母的爱好是什么?
答:(想了半天)妈妈的爱好是睡觉。(仰望天花板,做苦思冥想状,恍然大悟般)爸爸喜欢围棋。
【专家酷评学生回答】
案例1:被问及父母的爱好,一名校直推生仰望天花板,苦思冥想了半天,蹦出一句“妈妈喜欢睡觉!”……反观学生在考场上的反映,记者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考场外的一幕,考生已经入场,家长刘女士手提两杯珍珠奶茶,急切地想冲进,无奈被工作人员拦住。“早餐吃得匆忙,来不及喝水,怕他口渴,您就通融一下,送完我马上出来!”刘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参加交大面试,自己也很紧张,考前一直督促孩子关注社会热点新闻。“这么难得的机会,我不想孩子因为口渴影响发挥。”刘女士说。
专家酷评:在“家常题”前“卡壳”,这不仅是尖子生的软肋,更是大多应试教育体系中的学生的软肋。同时,它也反映家庭教育的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经常交流,共同活动,现在的家庭教育只有父母辅导孩子作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兴趣爱好也就很正常。
学生观点:出现这样的答案,可能是现在家长包办惯了吧。学生生活内容的单调,也导致我们在面试时表现出对生活常识的缺乏。同时,父母围着我们转,我们却缺乏对父母的关心。也可能是家长与学生之间出现了沟通障碍,或许是家长真的喜欢睡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案例2:一位报考环境专业的考生回忆说,当时,教授出了一道怪题,说给你三天口粮,大雪封山,你和另外一个人被困在山里,外面的人也进不来,你会怎么办?这位考生最后没有回答上来,自己觉得很尴尬。
专家酷评:其实,相当多的面试题目,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而是看考生对待这些题目的反应,分析问题的思路。因为考生们以前一直习惯于解答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所以对这类题目不习惯。比如你就回答电影中似乎有直升机来营救,也不是不可以啊。其实,突遇雪崩,派直升机来营救是很正常的。
案例3:教授提问,你认为自己创新能力强吗?能够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一名校直推生支支吾吾,可能由于举不出合适的例子,只能以“自己创新能力不是很突出”一语带过。
专家酷评:承认自己的不足,比粉饰自己的不足,更好。
【过来人提醒】
面试成功与否贵在积累
现场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唐诗;给你两分钟才艺展示,表演一个最拿手的小品;利用20秒钟,将刚打乱的拼图恢复成最初的样子;面试官叙述动物特征,请你猜一猜动物名字……这不是《幸运52》的录制现场,而是2008年上海交大自主录取选拔的面试题。
“这类问题根本无法准备,面试关键贵在平时积累!”行知中学高三学生小对记者说,面试官看她曾去过法国卢浮宫,就问她“卢浮宫有没有中国绘画?”;看她参加过第14次学代会,便问他当时的学联主席是谁?……小告诉记者,教授在东拉西扯的随意谈话中,考验你的知识、能力。“只有平时多看书、多实践,厚积薄发,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这样的面试中笑到最后。”小说。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学生来面试,注定要吃亏。开阔视野,注重积累,才是面试之道。
临时抱佛脚作用不大
“我发现之前准备的时事题,居然一道都没考到,运气真背!”参加完交大的自主招生面试,大同中学高三学生小何告诉记者。“我怎么都没想到,教授的第一个提问就如此尖刻!”小何告诉记者,教授看过自己的个人材料后,便抛出尖锐问题——“我发现你高中阶段,小奖不断,大奖没有,你怎么看?”随后,居然有10分钟之长,双方都在围绕这个话题做“深入探讨”,“由于专注于学生会活动,竞赛的确是我的弱项,教授一上来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小何郁闷地说。
采访中,不少考生都向记者表示,教授的提问让人“防不甚防”,他们会抓住考生回答里的任何一个细节“穷追不舍”,涉及面之广,让人招架不住,“既是一场‘知识储备战’,又是一场‘心理战’。”市西中学的小唐告诉记者,所以他们提醒学弟学妹,面试临时突击效果不大。“如果要准备,主要也是调整心态,让自己更有自信一点,发挥正常水平就好了。”小唐说。
面对“刁钻考题”大胆秀个性
面试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刁钻试题,市三女中的小沈就碰到了一道看似很简单的考题——“1+1=?”,题目是,一个人去一家单位面试,对方问他1+1=?,他回答:你需要什么答案,我就给你们什么答案。他被录取了。可是在公务员面试中,另一人如法炮制,却被淘汰了。这是为什么?你认为1+1应该等于几呢?
“这个题目挺出乎我意料的,我的回答是,1+1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小沈提醒学弟学妹,面试中碰到“刁钻考题”,千万不要慌了手脚,其实,这种开放性题目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大胆秀出自己的个性才是关键,天马行空也未尝不可。
“面试过程中,老师特别关注学生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对此,上海交大副校长印杰如是说,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选拔、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离不开个人的独到见解。能在考试中给出标准答案的学生未必是好学生。通过这几年自主招生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普遍比以前强,但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还是不多。
(发表于2008年2月29日《新闻晚报》
升学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