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短指(趾)症“遗传谜团”揭开

交大和港大合作最新成果将在《自然》发表

 

( 网络版返回

 

通讯员 董少校 记者 钱钰


  晚报讯  在世界各地,有这样一群患者,他们的手指和脚趾比正常人几乎短一节,在X光下,手指中间指节短得几乎看不出来,甚至还会与远端指(趾)节融合。今天中午,记者从上海交大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经过八年的艰苦钻研,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主任贺林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揭示了A-1型短指(趾)症致病机理,完美地讲述了A1型短指(趾)症的百年故事。 《自然》杂志提前公布的网络版登载了该研究论文。

  人类指(趾)部骨骼畸形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患者不仅指(趾)难看,且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

  贺林院士研究的 A-1型短指(趾)症,早在1903年就被发现,主要表现为患者的中间指(趾)节缩短,甚至与远端指(趾)节融合。该病长期以来作为典型案例出现在各国遗传学和生物学教科书中,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根据自己掌握的病例家系来寻找致病基因,由于样本采集质量很难满足基因定位的要求,屡遭失败,被称为百年遗传之谜。

   自1999年起,贺林研究团队在各方帮助下,在贵州、湖南的深山中找到3个A—1短指(趾)畸形大家族系。由于有了高质量的遗传资源,2001年研究室终于发现和克隆导致这一病症的基因——IHH基因。随后,贺林科研团队与香港大学等精诚合作,经过八年探索,成功揭示了A-1型短指(趾)症致病机理。

  据介绍,科研人员通过对短指(趾)小鼠模型的“体内”和细胞的“体外”研究,发现了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IHH的点突变造成骨骼组织中Hedgehog(“刺猬”)信号能力和信号范围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中间指(趾)节的严重缩短甚至消失。

  贺林科研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开拓了IHH基因在骨骼生长发育中新的角色,为现代遗传发育生物学增添新的内容,对肢体和骨骼发育生物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为相关骨骼疾病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发表于2009年3月2日《新闻晚报》A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