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搭建自然科学领域的合作平台
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春季研讨会举办
( 网络版
,返回
)
“我们团队已经建成了飞秒电子衍射装置,具备了亚皮秒及毫埃的时间-空间分辨能力。我非常希望生命医学领域的专家能够提出实验要求,让我们的设备真正派上用场。”
1月17日在闵行校区举行的“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春季研讨会”上,校长张杰院士向其他学科的专家们发出了合作的约请。
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春季研讨会由我校组织举办,旨在促进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共同提炼重大的自然科学理论问题,通过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搭建合作的平台。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校内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信、机械、力学等领域的参会代表进行了16个主题报告,介绍学科的前沿状况,提出所在研究方向存在的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
张杰院士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作“极端条件下的世界”主题演讲,介绍高能量密度物理领域的前沿进展。他提出,他所在团队研制出先进的飞秒电子衍射装置,可以在原子运动的空间尺度内进行超快动力学研究,只是当前没什么实验需要这样苛刻的条件,所以他向其他领域的专家征集合作项目。一位同学当场提出,爆炸的过程非常快,可以用来试验。张杰院士回答说,通常爆炸时间是纳秒(10的负9次方秒)数量级,而他们的设备模拟出的条件比这快一百万倍,相对而言爆炸的过程还是太“缓慢”了。
此次研讨会具有高层次的演讲者阵容。除了校内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鄂维南教授、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蔡申瓯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报告。来自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孙昌璞研究员、李小源研究员,来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陆坤权研究员以及来自上海大学的钱跃竑教授分别报告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会议组委会秘书长、物理系马红孺教授表示,研讨会将长期举办下去,成为系列的学术活动。除了主题报告,本次会议还研讨了即将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的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的设置、发展方向等问题,并讨论了开设自然科学多学科本科生试点班等事宜。


(发表于2009年2月16日《上海交大报》
。撰文:董少校。
摄影:武新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