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为母校自豪,向母校汇报


《王荣生船舶文集》在上海交大首发
 

( 网络版返回


  “我是从交通大学出来的,有了喜事,非常希望放在学校举行,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在一起欢聚,同时向母校汇报我的工作。”9月22日,《王荣生船舶文集》首发仪式在我校徐汇校区老图书馆举行,交通大学1953届校友、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王荣生耐心倾听众人的评说,对自己60年的学习从业经历感到欣慰,对母校交通大学充满了深切的感动和自豪。

  校党委书记马德秀致辞,对王荣生学长文集的面世表示由衷的祝贺,并代表学校向他赠送礼品。新书首发仪式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会长于世春主持。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金才宽、万美达船舶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天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胡传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须仁福等分别致辞,对《王荣生船舶文集》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新书的发布是我国船舶工业界的一件大事、喜事。各位来宾也纷纷发言,畅谈感想体会。

  《王荣生船舶文集》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共同编辑制作,刘华清同志题写书名。文集包括十个部分,总共四百余页,收录了王荣生的文章、演讲词、访谈录、题辞、照片等珍贵资料。它完整展示了王荣生奋斗半个多世纪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艰苦卓绝又辉煌伟大的造船史,对于广大造船职工、科技人员和各级领导推进造船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建造起最新式的舰队,航行在祖国辽阔壮丽的海洋上,保卫祖国的海防,保卫人类的和平事业……”1953年8月25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我要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造船工业》的文章,作者正是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当年的毕业生王荣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王荣生毕业后进入武昌造船厂,从此经历了新中国船舶工业的起步、成长和发展。他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总指挥,曾承担苏制扫雷舰的转让制造,组织了我国第一艘27000吨货船的建造与出口。作为杰出的工程技术与生产管理专家,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卓越领导者,王荣生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装备建设发展的几乎整个进程,为我国船舶工业进入国际市场、形成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德秀在致辞中说:“海军装备建设、船舶工业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事业关乎国家安危、工业振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这些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交大整体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希望今后在船舶工业以及其他领域中继续涌现出像王荣生学长这样为国家、民族取得卓越成就的杰出校友,我们将为之努力奋斗!”马德秀表示,《王荣生船舶文集》首发仪式在交大举行,体现了王荣生学长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也是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教育青年一代的宝贵契机。

  来自船舶工业界的专家学者共七十余人出席了《王荣生船舶文集》首发仪式,其中十多位是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1953届校友。他们抚今思昔,对往日同窗著作的发布表示热烈祝贺,为母校培养出一批批造船精英而感到无比自豪。钱模昌学长用中文和俄文流利地背诵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与王荣生及各位造船人共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体现了一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洋溢着爱国荣校的理想主义情怀,感人至深。

  王荣生认真倾听来宾的致辞和发言,感慨万千。他激动地说:“我要把这本书献给祖国六十华诞,献给祖国船舶工业,献给母校交通大学!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现代物流业的不断拓展,我国的船舶工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王荣生向母校赠送了航船模型、船舶书籍资料,并把珍藏了56年的《解放日报》捐献给校史博物馆。

  上海交大副校长陈刚表示,王荣生学长是交大造船领域毕业生的杰出代表,文集的发布可喜可贺,他捐献的书籍和报纸非常珍贵,一定会激励年轻学子把前辈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传承下去。
 

 (2009年9月28日《上海交大报》 二版。撰文: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