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唐调’是交大文化的一座金矿”

 

( 网络版返回


  八十七岁高龄的陈以鸿先生徐徐吟诵一篇《岳阳楼记》,声情并茂,涵义隽永,让人啧啧称叹。在11月23日举行的中华“唐调”吟诵演示座谈会上,与会人员折服于这种非物质文化的优雅美妙,纷纷指出:“唐调”是交大文化的一座金矿,抢救、传承、弘扬“唐调”艺术刻不容缓。

  国学大师、教育家唐文治喜爱诵读古诗文,抑扬顿挫,独具风格,后人称为“唐调”。唐文治于1906年至1920年担任交通大学校长,后创办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他的读文法传自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先生,感情充沛,苍劲有力。唐文治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吟诵之法,还在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音片,广为传布。

  陈以鸿是交通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毕业生,多有机会亲炙唐文治吟诵,念之习之,历久不绝。10月12日至16日,在教育部语用司支持下,“中华吟诵周”活动于北京举行,传承发扬吟诵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陈以鸿、范敬宜、萧善芗三个无锡国专毕业生作为“唐调”传人与会,特别举办了“唐调”专场。五天活动期间,陈以鸿在不同场合吟诵了《岳阳楼记》《丰乐亭记》《伶官传序》三篇古文,并现场教一位初中生吟读《满江红》。“中华吟诵周”里,“唐调”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在徐汇校区包兆龙图书馆18楼的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书画满墙,绿意融融。人们一边享用清茶淡果,一边感受“唐调”的独特艺术魅力。由唐文治吟诵唱片转录的磁带掺进了不少杂音,透过六七十年的岁月云烟,老夫子的激情与陶醉依稀可辨。陈以鸿先生微闭双眼,用沪语吟诵《岳阳楼记》,优柔温婉,余韵悠长,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

  “吟诵的时候,我就是范仲淹,我就是欧阳修,我就是岳飞!那一刻,我和他们的感情息息相通。”陈以鸿道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他说,吟诵艺术味道独特,让吟诵者得到心灵的感染与净化。有一次,陈以鸿独自在家诵读韩愈《祭十二郎文》,动情处不禁泪流满面。

  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盛懿曾在北京亲身感受了“唐调”专场的盛况。她说,“唐调”是唐文治老校长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有必要吸引年轻人走近“唐调”艺术,让这朵奇葩在交大绽放异彩。媒体与设计学院前党总支书记李彩英认为,“唐调”是扩展交大的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专家陈英明、余晋岳、杨焕根等表示,“唐调”是交大文化的一座金矿,考虑到陈以鸿等唐文治弟子年事已高,抢救、传承、弘扬“唐调”艺术刻不容缓。

  有人提出,吟诵“唐调”不仅需要相当的古文功底,方言还可能构成学习的另一重障碍。陈以鸿说:“我非常乐意和同学们交流吟诵艺术。虽然读《岳阳楼记》用的是上海话,但吟诵诗词还是以普通话为佳。我也曾过用普通话诵读古文,稍作变通后是可行的。只要同学们有兴趣,都可以去尝试。”

  (撰文: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