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施索华工作室:大学生的心灵花园和成长驿站


( 网络版返回



  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逸夫科技楼201室,碧绿的花卉、整洁的沙发和装帧朴素的大照片随而映入眼帘。对门的沙发背后立着一排书架,隔成一个空间,可以供同学和老师说说心里话。早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房间里越发温暖、安谧。   

  这里就是施索华工作室,一个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的新平台,一个可以让大学生放松心灵、获得成长助力的地方。

 

上海首批思政名师工作室


  提起施索华的名字,不少交大同学都非常熟悉。她曾被评为交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很多同学争着选她开的课,把她当作知心人,遇到困惑时向她敞开心灵的大门。   

  施索华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孜孜不倦,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倍受赞誉。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在学校和市教委、市科教党委的共同支持下,施索华开始筹办自己的工作室。   

  整整一个寒假,施索华都没有休息,一心一意为工作室做准备。大到桌椅、沙发的布局,小到杂志架、纸巾盒的样式,每个细节她都不放过。施老师特意搬来几盆绿叶花卉,为房间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机。   

  2月26日,在上海市第二届德育论坛上,市科教党委书记李宣海把“施索华工作室”的铜牌交到施索华手中,并向她表示祝贺。这是上海市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总共2个,“施索华工作室”为其中之一。设立工作室的目的在于鼓励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效果。

 

用网络开辟思政课教学新天地


  与学生沟通既是施索华的爱好,又是她的工作需要。她常常通过公开讲座、个别访谈、电话咨询、电子邮箱等方式与学生展开对话,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向学生传递更贴心的关怀,她整合各种资源,成立了网上施索华工作室。   

  网站以淡雅的绿色为基调,设有家国天下、爱情婚姻、交往礼仪等八个栏目,风格清新,内容充实。相当一部分文章来自施索华的原创,生动展现了她与学生心灵交流的过程,富于启迪意义。首页右侧链接了交大十佳思政教师博客,把他们的影响辐射开去。网上施索华工作室特别设置了留言板,当访问者写下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施老师会定期查看并及时回复。   

  在施索华老师看来,课堂教学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内面对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个性特征的大学生,很难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深入交流。网络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早在2005年,施索华就开通了网上德育课个人主页,把课堂上来不及展开的教学内容和资料通过网络传给学生;这次网上施索华工作室有了专门的域名(http://ssh.sjtu.edu.cn),容量更大,更新更快,开辟了思政课教学的新天地。

 

深情的关怀,殷切的期望


  2月27日一大早,马德秀书记、潘敏副书记和学指委有关负责老师一起来到施索华工作室,看望主持人施索华老师,向工作室的正式开放表示祝贺。   

  马德秀书记仔细察看了工作室的环境,称赞这里的布置别具匠心。在电脑前,她听施索华介绍了网上工作室的总体构想、栏目设置与风格特色,并上网浏览。施索华说:“这些栏目可以展现交大学子的风采和学校教书育人的成果,展示交大的精神风貌;借助于网络,我拥有了讲台和键盘两个课堂,可以和学生相互说出心里话,加强互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校领导对施索华工作室寄予了殷切的期望。马德秀书记说:“交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有很好的基础,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她勉励施索华建立工作团队,让工作室与学生一起成长,努力把工作室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流和研究的重要平台。   

  潘敏副书记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施索华工作室的设立呼应了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弘扬主旋律,更多地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相信施索华工作室可以做出显著成绩,引领交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临别时,施老师告诉记者,“我会一如既往把精力和时间给予我所钟爱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我那些可爱的学生。希望工作室成为学习与实践的交汇点,成为大学生的心灵花园和成长驿站。”
 

 



马德秀书记、潘敏副书记走访施索华工作室
 

         (发表于2008年3月3日《上海交大报》第2版。配发第二张图片,裁掉下部日期。网络编辑: 郑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