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交大滤池技术”让农村污水清起来
( 网络版
,返回
)
排水口正对的河道里,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游;岸边有一个小型蓄水池,螺蛳在壁沿爬行,两寸来长的小鱼清晰可见……眼前新颖的房子、美观的草坪原来是一处污水净化站,蓄水池里盛着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清水。
这里是松江区曹家浜污水处理站,采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邱江平教授和蒯琳萍教授课题组研制开发的“节能型组合式复合生物滤池技术”(以下简称“交大滤池技术”)。处理站担负着为曹家浜村250家农户约900人净化污水的任务,已经运行一年了,性能非常稳定,出水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
精心破解农村污水处理难题
长期以来,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大量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直接进入河流,少部分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渗入地下,严重污染河水和地下水,影响当地水环境和整体环境的面貌,并危害城市供水的安全。
由于在村镇或自然村落铺设管网费用太高,且利用率低,一般不能接入市政管网。城市生活污水二级生物处理技术发展已比较完善,但因为投资高、运行费用大,很难普及应用到村镇。目前已有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壤渗滤等几种,各有优缺点,要大面积推广尚存在相当的难度。开发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污水处理技术,既是紧迫的任务,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邱江平教授和蒯琳萍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水污染控制于治理、分散污水的治理方法和工艺等研究,结合上海市科委“黄浦江、苏州河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集成示范”重大项目,于2006年成功开发了一套适合于村镇综合污水分散式处理的节能型组合式复合生物滤池技术。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0610025392.2),参加2007年上海工博会时广受好评。
“交大滤池技术”属于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范畴,主要由滤床(包括滤池与滤料)、布水装置和排水系统等部分组成。污水由上而下流经长有丰富生物膜的滤料,与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充分接触,水中的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降解,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污水得以净化。
在曹家浜污水处理站,250家农户的污水通过管道收集进入集水池后,由水泵抽入小房子里的组合式复合生物滤池进行处理,分解有机污染物质。处理出水再经过草坪下的高通量人工湿地,最后出来的就是透明、无异味的清水了。
三大优点赢得农村用户青睐
自2007年秋建成以来,曹家浜污水处理站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邱江平教授介绍说,他的研究生每周一次前来提取水样化验,结果显示排水一直达到国家一级B(GB18918-2002)排放标准。2008年7月,曹家浜污水处理站被松江区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列为“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行动示范基地”。
“以前没有污水处理站的时候,河水非常脏,两岸臭气弥漫。”提到曹家浜污水处理站,任职于曹家浜村委会的庄先生有很多话要说:“现在鸭子很乐意下水,青蛙多了,也感觉不到河水有异味了。小小净化站,作用大得很。”
松江区农委副主任徐桂林说:“以前只对粪便进行简单处理,很多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河中。这个站并不是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上的简单改进,而是一次升级换代。”
他介绍说,目前松江区已建成2座污水净化站,10座在建,全部采用了上海交大的节能型组合式复合生物滤池技术。
一项科技成果如此受农村用户欢迎,原因何在?邱江平教授向记者讲述了节能型组合式复合生物滤池技术的三大优点。
投资省,占地小。曹家浜污水处理站每天可处理污水60立方米,投资不到40万元,设计使用寿命为20年以上。与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相比,处理每吨污水工程费可节省1/3以上。包括复合生物滤池系统和高通量人工湿地系统在内,处理站整个占地面积不到300平方米,远低于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工艺。
工艺简,能耗低。净化站建成之后,不需要更换滤料,系统产生的少量残渣可作为剩余污泥排出,工作人员只要确保水泵运转正常就可以了,操作管理简便又省心。能耗也非常低,处理每吨污水耗能0.1度,大约只要7分钱。
组合式,效果好。“交大滤池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处理污水量的要求,灵活组装。分层组合式结构提高了处理效率,复合滤料强化了处理效果。组合了人工湿地生态化处理技术,形成了优化的工艺,出水可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
期待科技创新之花开遍农村
不光是在松江区,本市青浦区、南汇区、崇明县也都对上海交大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青睐有加,甚至上海之外的张家界旅游景区、宁湘市以及常德广源麻业公司等也都建起了依托“交大滤池技术”的污水净化站。短短两年之间,节能型组合式复合生物滤池技术“火”起来了。
在邱江平教授看来,农村和农民的切实需求是农业科研人员重要的努力方向。当初,为了让技术从实验室落户到村头,他放长眼光,不惜拿出部分课题经费作为补贴。松江曹家浜污水处理站建成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地方和高校实现了双赢。他说,在当前的形势下,党中央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课题组、对农生学院、对上海交大都是良好的发展机遇。
邱江平教授坦言,虽然“交大滤池技术”具有模块化设计的特点,但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较适合处理40户到1000户污水的规模,要处理2~3家农户的污水,在经济上不划算。松江区农委提出了少量农户污水处理的要求,课题组也在探索,力求开发出可以适应1户、几户到1000户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解决方案。
“我们要把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推广到上海区县更多农村,推广到更多的省份,也推广到更多的领域,比如湖泊、风景区、高速路服务区、部分工厂企业等。通过不断的努力,让科技创新之花开遍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邱江平乐观地说。
上海交大农生学院已与松江区签署合作协议,在农业领域多个项目上开展深入合作,分散式农村污水净化站即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松江区农委徐桂林副主任说:“院校与地方的合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意义很大。我们期望大学能够带来富有科技含量的项目,急农村之所需,我相信高校也能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双方合作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污水处理站排水口正对的河道里,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游

蓄水池里生长着螺蛳,深度60厘米水下的树叶清晰可见

邱江平教授(中)在讲解交大滤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前景
(发表于2008年10月27日《上海交大报》头版。供稿/摄影:董少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