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龙乐豪院士:我国2025年前后可实现载人登月
( 网络版
,返回
)

“从技术层面来说,只要国家下定决心,我们完全有可能在2025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12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成立50周年庆典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嫦娥号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上海交大自动化系63届系友龙乐豪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与展望”主题报告,并回答同学们提问,受到了师生校友的热烈欢迎。
中国火箭技术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
龙乐豪院士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现状开始说起,比较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在一次性使用火箭及重复使用运载器等领域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指出,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技术水平接近国际一流水平。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运载火箭、第二个掌握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高空二次点火技术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具有完整运载火箭系列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火箭运载系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达到世界第三位。
但是,近十年来,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运载能力偏小,可靠性不够高,任务周期偏长,应用领域偏窄,安全性不够好,等等。龙乐豪院士举例说,我国发射运载火箭的任务周期大约为15天,而俄罗斯只要100小时左右。我国运载火箭可靠性大约91%,世界先进可达到94%。我国要在提高火箭可靠性、缩短发射准备周期、开展深空探测、发展重型运载火箭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运载火箭曾经占有国际发射服务市场7%~9%的市场份额,进行了32次对外发射服务,将31颗外国卫星送入了预定地球轨道,还将3个搭载体送入太空后又成功回收,交付用户。这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龙乐豪院士同时指出,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发射服务市场不完全是公平竞争的,美国不允许它生产的卫星到中国发射,也不允许其他国家生产的含有美国零部件的卫星到中国发射,目前中国所占的国际发射份额还很低。
“嫦娥”何时奔月、如何奔月是大家密切关注的话题。龙乐豪院士认为,从技术层面来说,只要国家下定决心,我们完全有可能在2025年前后,采用多次发射、轨道交汇对接的方式实现载人登月。他介绍说,可以在正研制的长征五号基础上研究载人登月运载火箭,它的起飞重量约1500吨,起飞推力约2000吨,长约77米。
人活在世上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
龙乐豪曾做过放牛娃,在上海交大自动化系读书期间,从徐家汇去福州路买书都是步行,生活非常艰苦。说起面对成绩与挫折的心态,龙乐豪院士说:“要使自己保持平常心,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1996年2月15日,由龙乐豪担任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的长征三号乙火箭起飞后约5秒开始意外倾斜,22秒后星箭俱毁。他三个月没休息,找出失败的原因是偶然的制造工艺缺陷后如释重负。龙乐豪任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的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和长征三号丙三种大型火箭至今共发射28次,除长征三号乙首飞失败外,其余全部成功,飞行成功率将近97%。龙乐豪院士说:“只要我还在这样的岗位上,我就竭尽全力做好。相信自己,坚定不移。”
龙乐豪院士认为,人活在世上不光是为了金钱,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他很敬仰钱学森这样的老前辈,还有很多名气不太大而做过很多工作的同仁也让他佩服。他希望同学们毕业后积极进入航空航天这样的重点领域,把才华贡献给祖国。龙乐豪院士说:“为了高薪而进入外企工作,那只是在给别人打工,年老时总结起来没有自己的东西。”
“朝霞与晚霞,霞霞有光芒。”龙乐豪院士用太阳跃在地平线上的照片结束了演讲。他向上海交大自动化系50周年华诞表示祝贺,祝愿年老系友们身体健康、老有所成,祝愿在校同学们学业进步,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供稿:董少校。
摄影:武新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