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喜见科研步步高


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科研工作综述
 

网络版返回


  在大学的三项使命中,科学研究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是大学开展社会服务的内在要求。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篇又一篇高水平论文,新建了一个又一个科研基地,硕果累累,成绩喜人,在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奋勇前进。

  原创科研成果缤纷涌现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难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校科技工作者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求真创新的精神,勇攀科学高峰,2009年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主任贺林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揭示了A-1型短指(趾)症致病机理,研究论文《IHH基因点突变通过改变IHH蛋白信号能力和信号距离导致指(趾)畸形》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科研人员不仅阐述了A-1型短指(趾)症发生的分子机制,而且发现IHH基因可能参与指骨的早期发育调控,开拓了IHH基因在骨骼生长发育中新的角色,为现代遗传发育生物学增添新的内容,对肢体和骨骼发育生物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为相关骨骼疾病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月12日,《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网络版公布了生命学院吴际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在出生后的小鼠卵巢中发现了生殖干细胞,分离出该生殖干细胞,摸索出适合其生长的培养条件,得到了能长期自我更新的生殖干细胞株。研究团队鉴定了该生殖干细胞株,将该生殖干细胞移植于经药物处理的不孕成年小鼠体内,产生新的卵母细胞,与雄性交配后能生出正常后代。这一发现能为动物生物技术和人类提供卵母细胞新来源,建立性细胞途径转基因动物和开发优良动物品种,对治疗不育症等雌性生殖细胞发生障碍性疾病、避孕药的开发、探索环境因素对生殖发育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生农医药学科向世界一流发起冲击,原创科技成果迭出:7月23日,《自然》在线刊发了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曾凡一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首次利用iPS细胞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吴强实验室关于原钙粘蛋白功能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发表,该研究通过对基因打靶小鼠的表型分析,利用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敲入原钙粘蛋白位点,发现一个原钙粘蛋白基因在大脑皮层发育过程中的中间神经元切线状和放射状迁移中起到重要作用;以教育部微生物代谢重点实验室邓子新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在多氧霉素生物合成机理研究领域获得可喜突破,从多氧霉素生物合成全基因簇克隆并获得39个候选基因入手,最终确定了20个必需基因,并成功实现了多氧霉素在异源宿主中的工程化生产,奠定了代谢工程技术产业化利用的基础;农生学院孟和副教授同合作者在《分子与细胞蛋白质组学》(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发表论文,首次完成了干酪乳杆菌不同生长期蛋白表达参考图谱,分别获得了487±21(对数期)和494±13(稳定期)个蛋白点,并发现了47个蛋白点在对数期和稳定期表现显著的差异表达……
  物理学领域同样有重要科学发现。张杰院士研究团队通过与日本、韩国的科学家合作,利用上海的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的"神光Ⅱ"和日本大阪大学的"Gekko XII"等高功率激光装置,对黑洞周围的光电离过程以及发出的X光辐射进行实验室研究,发现Si的1.84keV谱线可能不是天文学家认为的禁戒跃迁线,而是另一种伴线跃迁的结果,该跃迁产生的谱线恰好和天文观测到的"禁戒"跃迁谱线重合。他们的研究引起了国际科学家的瞩目,相关成果论文在《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杂志发表。
  我校船建学院水下工程研究所传出喜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目前我国下潜深度最大、功能最强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简称ROV)"海龙号",已经成功应用于"大洋一号"21航次第三航段的深海热液科考任务,标志着我国ROV技术从性能和控制方式上超越国际同类型,总体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海龙号"可用于3500米以内的大洋海底调查,进行海底热液矿物取样、海洋石油工程服务、水下管道电缆检测维修以及海上救助打捞等水下遥控作业。2009年10月,"海龙号"执行调查任务,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区域观察到罕见的巨大"黑烟囱",用机械手准确抓获约7千克黑烟囱喷口的硫化物样品,并搭载了部分大洋探测设备,获取了宝贵的资料。这一发现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能使用水下机器人开展洋中脊热液调查和取样研究的国家之一。

  科研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支撑。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校着力推进重点基地申报工作,成立了一批新的科研机构,为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2009年,我校完成了食品安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基地申报筹建工作,新增国家智能电网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新增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结构与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截至年底,学校创新基地数已达59个,覆盖除数学、环境、化学化工以外的所有院系。
  年初从教育部获悉,我校申报的"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获准立项建设,学校拥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增至10个。该实验室由我校遗传生物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贺林院士领衔,依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将重点围绕精神神经等疾病发生的遗传机制,营养、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致病机理,遗传发育机理的模式生物学三个主要方向开展研究。"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获准立项将为促进我校生物学科的前沿性、原创性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推动学科交叉与发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起到有力的推动做作用,将为我校遗传生物学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与一批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实验室,在合作中实现双赢。10月16日,上海交大-微芯科技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条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10月19日,上海交大-华峰铝业联合实验室在材料学院成立,双方将共同努力,使联合实验室成为高性能热传输材料的创新研发基地和技术服务平台。11月25日,上海交大-唐车高速车体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我校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将围绕高速动车组车体自主研发需求,通过技术联合攻关和应用,形成高速动车车体精密制造与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构建世界领先的列车车体制造技术平台。11月27日,上海交大-AVL联合实验室揭牌,其中包括发动机燃烧开发联合实验室和CAE联合实验室。在发动机燃烧开发联合实验室中,世界知名的动力总成设计、开发、咨询与测试设备开发公司AVL向我校捐赠近45万欧元,购买AVL瞬态测试系统、光学发动机及其台架;在CAE联合实验室中,AVL向上海交大捐赠工作站10台,并将陆续向我校提供AVL发动机开发仿真软件及网络许可证。12月15日,我校航空航天学院和船建学院联合建立的民机结构强度综合实验室成立,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客机早日翱翔蓝天,再谱交大人航空报国的辉煌篇章。
  我校持续推进文科发展战略,2009年成立一批文科机构,丰富了综合性大学的科研内涵。4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成立。学院将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在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同时,充分集聚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积极开展金融理论创新,紧密结合国内外金融实际,推动和开发高层次的应用研究,形成卓有特色的顶级智库。6月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大会在徐汇校区举行。学院以原人文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心为主体组建,为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10月15日,凯原法学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揭牌。中心由凯原法学院傅崐成、赵劲松、王曦等专家领衔,吸纳金融法和保险法的学术资源组建而成,将致力于协助解决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各种海洋法、海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领域的法律和政策问题。
  此外,我校还先后主办或承办了2009国际航运大会、国际安全软件系统集成和可靠性改进大会、第二届国际电力市场研讨会、第四届新碳资源科学国际研讨会(环境科学与技术)等一批国际学术会议,既体现了我校积极参与全球学术对话的信心与活力,也推进了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重点重大项目再创佳绩

  近年来,我校强化对重大基础研究的支持,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学校加强了对高水平科研的组织与引导,积极融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承接国家和上海市重大项目。学校十分重视对重大科技成果的过程管理,通过项目培育、技术挖掘、材料凝练等诸环节,提高了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了成果报奖工作的可持续循环,提升了学校在全国的影响力。对上海交大的科研工作来说,2009是奋勇拼搏的一年,也是节节攀升的一年,学校在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方面再创佳绩。
  我校2009年新增973计划4项,与北京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一;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项。973首席总数达到16人,居全国高校第三位。学校获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5项,同比增长10.89%,项目数居全国第三,经费数居全国第四,其中青年基金立项数居全国第一。共获批3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创历史新高,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第二。截至11月底,我校科研经费总额达9.2亿元,同比增长24%。
  在一些关乎科研工作的硬指标方面,我校成绩斐然。2009年共获国家三大奖6项,居全国高校第四;获省部级一等奖9项。2008年我校发明专利授权572项,名列全国高校第三。2008年SCI收录论文数首次居全国高校第二,EI收录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四,国内期刊收录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一,国际论文被引数居全国高校第五,1999-2008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篇次居全国高校第四,"超过所在学科论文被引次数世界均值"的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三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我校人文社科类科研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共获国家哲社基金项目12项,其中重大基金项目入围5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6项、上海市哲社基金项目及其他部级项目54项,为历史最好成绩。我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2009年,人文社科类纵向课题到帐经费达800万元,同比增长245万元;横向课题到帐经费达1400多万元。2008-2009年,共发表SSCI/A&HCI论文39篇,CSSCI论文近600篇。此外,我校还获得了上海市理论创新基地和上海市政府社会发展调研中心基地2个重要基地。
  在科研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校科技成果缤纷涌现,一批成果喜获殊荣。年初召开的2008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传出喜讯,我校有14个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10项,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一。我校获奖不仅项目奖种齐全,覆盖学科面广,而且准确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领域,直接服务社会和民生,凸显了我校扎实的科研实力。在200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33项成果获奖,获一等奖数11项占全市46项的23.91%,我校获奖总数与一等奖数连续六年保持上海市首位。2008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前不久揭晓,来自我校赵立平实验室、陈竺院士团队等的3篇论文入选,它们代表了我国科技论文发展的最高水平。农生学院蔡润教授研究组送出为世博会培育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矮牵牛"浦江"系列和长春花等4个新品种参加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矮牵牛新品种"浦江五号"获得花坛花境花卉类金奖。矮牵牛"浦江"系列新品种已被列入明年世博会用花名录,将在世博会期间为上海增添色彩。
  学生是科研梯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攀登科学高峰的有生力量。2009年,我校学生勤于拼搏,敢于超越,科研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公布的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中,我校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提名论文9篇,取得近6年最好成绩。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篇数在全国位列第三,上海市第一。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公布的2008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名单中,我校有32篇博士学位论文和10篇硕士学位论文入选,两项指标均居上海市研究生培养单位第一位。
 

 (2010年1月4日《上海交大报》 头版转二版。撰文: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