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交大精神 校园文明的"亮丽风景"
( 网络版
,返回
)
2004年12月,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八次代表大会举行。会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确立了切实加强大学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四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力加强大学精神、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推进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和校风学风建设,为提升学校"软实力"、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全校上下充分发扬交大优秀文化传统,崇尚科学,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和谐共进,通过精神驱动和文化引领来推动学校的内涵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把交大校园变成了广大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研究与实践并重,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积累过程和培育过程。为此,学校提出"边研究、边规划,边讨论、边落实"的建设方式。过去几年里,我校研究与实践并重,深化内涵建设,大学文化建设围绕"培育共同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
大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良好的体制机制加以保障。在党委的领导下,我校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来统筹全校的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文明委由两位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其执委单位包括了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个职能部门,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集全校之力推进大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在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制度和VIS系统的框架下,建设各具特色的学院文化和部门文化。大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培育、重在提升,有着不同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独特规律。学校按照"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可以操作而行之有效的方式,将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广为认同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文化心理。
2006年,学校迎来了她的百十年华诞。结合校庆活动的开展,学校大力挖掘弘扬学校的精神文化。4月6日,江泽民学长回到母校,向学校赠送了他亲手书写的"思源致远"题词。经过广泛宣传,思源致远已经逐渐成为激励和凝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重要精神纽带。
近年来,学校以"大学精神文化大讨论"为抓手,在弘扬文化传统、培育大学精神方面进行了新探索。2006年6月,学校党委决定用一年半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学精神文化大讨论"活动。仅在2007年下半年,在全校范围就举行了9场专题报告会、7场专题座谈会。2008年上半年,进一步将大讨论活动与中心组和教职工理论学习相结合,与党校的专题培训相结合,与文化建设规划的调研和起草相结合,与党史校史的研究和宣传相结合,与校庆等节点活动相结合,与校内和社会媒体的宣传报道相结合,与网络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新进教师培训、学生主题教育、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程度上,引起了各级组织和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
经前期研讨,凝练出我校文化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几大关键问题,面向校内师生发布学校文化建设规划专题研究课题申请指南。经过11个单位16个课题组的努力,在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社科建设对文化的功能与对策以及规划的纲要设想等方面,都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研究课题结题后,学校成立了文化建设规划起草领导小组和相关工作组,正式起草规划。为配合规划纲要初稿的完善,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热情,营造内涵建设的良好氛围,学校正在开展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大讨论(第三阶段)的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部分专家向中心组、二级单位教职员工宣讲大学文化建设,"我谈大学文化建设"的征文活动也同时推出,新一轮的文化推动热潮正在形成。
大讨论活动有效促进了广大干部、师生对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大家非常关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的问题。学校注重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的培养,坚持引导学生立大志、做大事、成大业,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每年9月,马德秀书记以"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为主题,为全体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真诚亲切的讲话开启了同学们对交大丰富生活的憧憬,点燃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一位同学在感言中写到:"听了马书记的讲话,我突然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交大辉煌的历史不能在我们手上有丝毫的淡化,似乎交大走出的每一位伟人都在注视着我们,注视着我们开始自己的梦想,注视着我扬帆起程。"在大讨论活动中,学校先后邀请了中国高教研究会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顾问王冀生教授、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等,为我校中心组成员和办学骨干作了专题报告。这些报告经过整理发到各个单位,为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在制定规划的同时,对于已经考虑清楚的事情,必须抓紧做起来。学校在围绕文化建设展开研究、讨论与规划的基础上,就已经达成共识的、有建设价值的部分环境文化及精神文化载体予以推进,具体的举措包括:校徽的修订、《思源致远---上海交通大学精神文化巡礼》展览的推出、闵行主干道路及湖泊命名、闵行校区三级指示系统建设、楼宇环境文化初期建设、马可尼铜柱复建、徐汇校区老建筑铭牌补充制作、闵行校区电子显示屏建设等内容。这些具体工作实施对于宏扬交大精神文化优良传统,对于持续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推出师生典型,引领校园先进风尚
大学文化的渊源是大学的实践,大学实践的主体是广大师生员工。交大精神和交大文化在一大批优秀的交大人身上有着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近年来,我们注重挖掘教职工中的优秀典型,更侧重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宣传,以典型宣传、品牌建设为途径,用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的形式,让广大师生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学习他们,在引领舆论导向、营造文化氛围方面取得新成效。
2007年上半年,科教党委、科教工会、教委组织了"为人
为师为学---讲述我们身边的师德小故事"活动,学校积极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典型,搜集平凡却感人的好老师事迹。我们选送的三位学生参赛时分别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师晏才宏、邓子新、俞勇三位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感人的小故事。并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一个优胜奖的市级荣誉。光辉的模范形象其实并不遥远,他们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留待我们每个交大人去发现。2008年,学校面向校内广大师生进一步开展
"为人 为师 为学"师德建设系列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征文、舞台展示等,进一步弘扬交大人良好精神品格,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老师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常常是巨大的。江泽民学长在2006年4月6日回到母校时,特别强调"老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书育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责任"。2006年教师节前夕,新华网公布了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老师女儿回信的主要内容,教育部号召大家组织学习。我校师生以学习孟二冬精神为出发点,针对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全国教学名师孙麒麟教授回忆自己在交大工作32年来的经历,深有感触地说:"像孟二冬教授一样,去热爱学生,心贴近学生的心灵,跟学生走在一起,我觉得这是教师的职责。"
近几年,我校先后推出晏才宏、俞勇、裘兆泰、施索华、ACM代表队、贺小虎、陈恩桃等一批交大师生的优秀代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我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俞勇教授,一贯坚持从严授业、以德育人,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他率领交大ACM队分别于2002和2005年两次荣获全球总决赛冠军。在每个新学期开始,他都会给计算机系的新生们上一课"大学会给你什么",深刻诠释教书育人的本意。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员教师晏才宏老师,一生心血倾注三尺讲台,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仍坚持上课,用生命书写了德育华章,他的学生自发在BBS上发表近千篇悼念文章,并集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2006年下半年,我校医学院重点宣传了把"最精彩的一面留在讲台"的终身教授金正均同志。金正均教授将毕身精力投入到医学教育事业,年近八十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直至病重住院。在病床上他仍牵挂着为学生上课,他说:"只有跟学生在一起,才感到自己活着有意义。"金正均教授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和全社会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开展发动面大、参评面广、影响力强的系列评比活动并予以表彰,既有利于激发获奖者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又能够挖掘优秀典型,在广大师生中弘扬先进文化,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我校已经成功评选了六届"校长奖",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树立榜样,倡导新风,已形成了特色品牌。他们当中既有做出突出业绩的知名专家,有热爱本职岗位、教书育人的一线教师,有在普通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员工,也有品学兼优、乐于奉献的青年学子,还有甘肃暑期支教团、招生办公室等优秀集体,他们为全校师生树立了颇具感召力而又可敬可学的身边典型。
学生工作系统从2005起开始评选年度"感动交大十大新闻人物",受到国务委员陈至立的肯定:"这种做法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各高校可用不同办法发挥大学生榜样的作用,加强自我教育。"感动交大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在学生中得到热烈反响,起到了很好的自我教育的效果。"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旨在推出一批潜心教学、辛勤育人的一线教师;"思政之星"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思政教师;交大报上的"月度交大新闻人物"和"交大青年"专栏重点宣传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并关注那些富有学术潜力的青年教师。在每年的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包括国家级、市级、校级教学名师在内的一批优秀教职员工和集体受到学校表彰。2007年,"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全体获奖教师向全校教师发表倡议书,号召全体教师"修德明智,用心教学,潜心育人,严谨务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更好地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倡议得到了各院系教师的积极响应。
植根历史传统,凝聚交大精神品格
2007年11月,我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次评估不仅是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更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大检阅。全体交大人抓住评估契机,乘势而上,把工作重点落实在建设上。全校上下凝练思想,凝聚动力,使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这次迎评,交大人回顾百年校史,探索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确定了鲜明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借助专题片《我的大学》、精神文化巡礼展、专题网、宣传手册、45期评建简报、系列报道、系列橱窗、环境文化建设等宣传形式,强调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凝炼出了鲜明的三大办学特色: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弘扬"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形成交大人共同的价值追求;继承发展"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传统,构建具有交大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模式国际合作办学,努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我们推出《书记校长论人才培养》、《重实践、求创新》、《学生工作实践与探索》、《国际化办学之路》、《媒体看上海交大》等总结学校人才培养经验的专辑。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特色不仅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肯定,而且成为了富有交大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
多年来,学校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师生所喜闻乐见,成为品牌。活动依靠与国家、省市级艺术院团良好合作基础,学校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化的演出,力求每场有亮点、有导向,在保持数量有增无减的前提下,注重引进名剧、名团。
2005年6月,奥斯卡音乐奖得主、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为交大师生奏响了现代交响乐。2006年12月,全国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闭幕式在我校举行,中国东方歌舞团来校奉献了精彩的专场演出,全场轰动。2007年3月,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的京剧精品《廉吏于成龙》来校献演,成为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有效尝试。6月,荣获国家歌剧、舞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的大型舞蹈史诗《天边的红云》在菁菁堂上演,用舞蹈的方式表现长征精神极富感染力,让广大师生深刻地感受到伟大的长征精神。2008年4月16日,"青春放歌"2008年上海市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闵行大学园区联演在菁菁堂举行,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北京奥运的期盼之情。11月15日,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在菁菁堂演出了歌剧精品专场音乐会,一批艺术家以精湛的演奏和美妙的歌喉献上了一场高雅的艺术盛宴,赢得了师生观众的高度赞誉。
观赏演出成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逐渐形成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交大模式":一是精品意识,尽量介绍最上乘的艺术和名剧名角名剧团给交大师生;二是演出和鉴赏相结合,重视从知识、精神和文化内涵上对观众有所提升;三是重视和支持原创,扶持我校师生创作和演出自己的作品;四是重视交流和互动;五是重视宣传和普及;六是重视整体规划、部门合作、资源共享。
近年,一大批专家大师级的专家学者访问上海交大,为师生带来了最前沿的学术资讯和成长成才的激励。2005年10月23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做客我校"110周年校庆名人讲堂",为我校学子带来了谆谆的教诲。2006年6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博士专程访问我校,受聘我校名誉教授,作了《"发夹"酶核和核糖体的单分子研究》的专题学术报告。2008年2月26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野依良治教授受聘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并为师生作不对称催化专题演讲。7月13日,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教授访问上海交大,出席2008《中国金融评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关于机制设计理论的主题演讲。
为了营造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近年来我校逐步形成了一批人文类的讲座品牌,其中包括以形势政策和理论学习为侧重的"焦点讲坛"、以文科科研和学科建设为侧重的"文治讲坛"、以学生德育和成长成材为侧重的"励志讲坛"等。这几个讲坛均十分注重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经常性、成系列地推出高水平讲座报告,营造了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为交大的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文化环境。2007年5月,在马德秀书记的倡导和推动下,安泰经管学院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隆重推出"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在全校倡导和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和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讲嘉宾包括柳传志、袁岳、王志东、徐飞、孟宪忠、余明阳、朱博涌等著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课程采取大班讲座、小班操练、案例剖析、创业比赛、专家辅导、实战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强化我校创新、创业氛围,培养有交大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将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学校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在网络宣传与管理方面迈上新台阶。2006年5月,我校成立了网络宣传与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为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网宣办组织策划了"饮水思源"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展"优秀思政博客"评选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信息,马德秀书记每天都会对上报的舆情信息认真研读,仔细批阅,并经常和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就重要的问题商议解决方案。张杰校长来校以后,很快熟悉学校的网络文化氛围,经常通过BBS与学生进行交流,参加水源周年站庆,体现了学校领导关爱同学的深厚感情。学校建立了网络舆情日报和专报制度,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定期收集热点问题,加强研判并及时进行应对引导,为网络文化建设增添了亮色。
2008年5月24日,奥运圣火来到闵行校园,点燃了全校师生迎接奥运、祝福奥运的激情。奥运举办期间,我校志愿者在北京和上海的赛场上表现优异,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展现了交大学子的良好形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全校上下心系祖国、心系灾区,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优秀精神品格。学校党委及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全校师生也积极行动起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着我校学生、教职工、医务工作者通过各种方式捐助善款,广大党员又以交纳"特殊党费"的形式再次表达对灾区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由校本部、医学院、产业集团、附属医院、直属单位等组织捐款,师生自发募集的捐助善款超过1000万元。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交大师生员工和医护人员所展现出的共济时艰的责任意识、大爱无疆的精神境界和思源致远的家国情怀,是交大优良历史传统在新的时空条件下的新的升华,也是在大学文化历史积淀过程中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所留下的精神财富会激励全体交大人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发表于2008年12月8日《上海交大报》。供稿:董少校
陈丽璘。**星号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