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高萍:在文学的天地里追梦
( 网络版
,返回
)

9个章节,35个页码,56条注释,近3万字全文。在2009年3月出版的《上海鲁迅研究(二零零九年春)》学术专辑中,论文《解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是专辑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很难相信,论文竟出自一位20岁的大学生之手,作者是上海交大中文系2007级本科生高萍。
高萍家乡在浙江海盐,从小就对古典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初中时立志成为一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她的高中在上海曹杨二中就读。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优势,高萍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渠道进入交大,就读于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入学伊始,高萍就把大量时间投入阅读,通读《鲁迅全集》,并着手撰写鲁迅与魏晋风度文章方面的论文。大一下学期末,论文初稿完成,作为文学武副教授《现代文学思潮》课的课程作业;在听取几位老师修改意见的基础上,高萍对论文进行了四次大改、数十次小改,大二上学期最终定稿,题目为《解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论文以鲁迅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主线,展开全面解读,其内容涉及文体辨析、鲁迅为什么要写魏晋、刘师培对鲁迅的影响、关于三曹和孔融、药与酒里的乱世求生之道、陶渊明的“金刚怒目”等。《上海鲁迅研究(二零零九年春)》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写,徐中玉、钱谷融、周海罂等担任顾问,书中收录了纪念鲁迅、鲁迅作品研究、海外鲁迅研究等方面的31篇论文。《解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全文近3万字,是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分量较重的一篇。
回想起论文写作的过程,高萍对人文学院各位老师都充满了感激:“历史系潘星辉老师教我怎样去学习、怎样去看书、怎样写文章,也带给我文言文方面的教益。中文系文学武老师学识渊博,讲课生动,他影响我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兴趣,尤其对鲁迅有了新的认识。他为论文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并向外推荐。夏中义老师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让我摆脱了幼稚的状态。很多个中午,他和我在湖边聊天,我觉得就像开小灶一样,让我受益无穷。此外,丁晓萍老师等也带给我许多启迪。”高萍还说,学校的图书资源丰富,她在查阅资料时感觉非常方便;人文学院资料室特别为她开辟了“绿色通道”,借书不限量。所有这些都成为高萍完成论文的助力。
《解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发表让高萍觉得安心,以往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会觉得没头绪、不自信,之后心里则踏实了很多。不过,发表了就过去了,高萍说,除了方法得到训练、信心得到提升,一篇论文并不意味着什么,做别的题目的研究,还是要大量阅读,收集资料,来不得半点马虎。
她说,这篇论文淡出了她的视线,她已着手进行周邦彦于大晟乐府方面的研究。
高萍深知,对于一位有志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人来说,光有兴趣是不够的,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只关注文学也是不够的,在历史、哲学等方面需要广泛涉猎。她经常去图书馆,从那里得到精神食粮。高萍希望通读二十四史,目前已读完两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学术名著也正在阅读中。她认为,扎实的研究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功底,她已开始读《说文解字》,抄写《卜辞通传》,研究“甲骨文倒书”,对自己进行严格扎实的基础训练。高萍打算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走一条学术研究的道路。
在文学武老师的印象里,高萍刚进入大学就显示出扎实的文学功底,勤于阅读,往往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形成新颖的见解。他说,《解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虽然是作为课程作业交上来的,但是注释严谨,符合学术规范,而且里面包含着作者本人的许多独到思考。“在一种实用化的社会氛围中,高萍同学坚持从事学术研究的理想,这非常难能可贵。”
有梦想并为之付出持久努力的人是幸福的。相信执着追梦的高萍会在文学天地里越走越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文及读书图发表于2009年6月22日《上海交大报》
头版。撰文/摄影:董少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