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记夏中义教授一堂“大学人文”课


( 网络版返回


  这天是2008年12月5日。将近早上八点钟,一百多名同学坐在闵行校区东下院207教室里,等候“大学人文”课的开始。他们是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的大一新生。一起坐在这里的,还有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汕头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十几位师生,慕“大学人文”课首倡者、《大学人文教程》主编夏中义教授之名,远来上海交大观摩学习。

  上课铃响了,夏中义教授走上讲台说:“本学期我们还有四次课,今天我们把前面的作业交流一下。我选了几位同学,上台来讲讲各自的心灵感悟。前排同学对他们点评,当然别的同学也可以提问。下面开始。”简单的开场白之后,夏老师把话筒递给课代表,请他主持接下来的演讲,随后到台下找个位置坐下。

  人该不该说谎?规则意味着什么,可以打破吗?好朋友要你做违心的事,该不该拒绝?捐赠者和受助者要有怎样的心态?……六位同学依次发表演说,讲出心中的困惑,分享成长收获,表达对社会的认识。张同学演讲的题目是《所谓女子当如是》,赞美古今的杰出女性,认为男女本是不同的种类,不能进行简单的比较。倪同学讲述了对父爱的理解。她渴望和父亲有心灵的沟通,父亲也很关心她,两人之间却好像隔着很大的距离。慢慢的,她习惯了感受寂静中的愉悦,而不对父爱奢求什么。

  每位主讲者发言结束后,都会在课代表的主持下,与同学们展开互动交流。他们有的问“哪些谎言是可以容忍的”,有的问“你对武则天有什么评价”,围绕主题演讲的内容,展开更深入的讨论。主讲者或者说出自己的体会,或者干脆回答“不知道”,以诚相见。兄弟院校的同学也参加了讨论。

  夏中义教授接过课代表的话筒,对六位同学的演讲一一作点评。如何赠人玫瑰?夏老师更愿意“借”而不是“给”,对还款期限不作限定,全凭借款者自觉。他对倪同学在发言中展现出的文学才华非常赞赏,而且觉得她节奏把握很好,感人至深。夏老师说:“今天睡前,你再发一条‘晚安’的短信给你爸爸,让他知道你在想着他,好吗?”夏老师还谈到大众传媒在塑造公共人物时的偏颇,谈到沙叶新的“我的道德底线是不说谎”……呼应学生的演讲内容,带来精神的指引和智慧的启迪。

  2003年,在夏中义教授的积极倡导下,上海交大开设“大学人文”必修课,在国内高校中开了先河。他主编了《大学人文教程》和《大学人文》丛刊(已出8辑),每年坚持为本科生上“大学人文”课。他曾说过:课程和学科所包有的人文内涵应该被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老师用心体会,他嘴里说出的每个概念不仅在逻辑上是准确的,而且从生命体验的角度是能够证明的。没有什么能比用自己的泪水、汗水所亲证过的道理更能打动学生。

  前来听课的兄弟院校师生对夏中义教授的课给予了好评。郑州大学的胡老师说,青春的话题从学生中来,独到的点评到学生中去,这样的上课形式让课堂变得融洽温暖,可以起到道德感化、人格养成的良好作用。

  随着“大学人文”观摩课的结束,上海交大第三届大学人文节圆满划上了句号。

 


一名同学在台上演讲

 


互动交流

 


夏中义教授为演讲作点评

 

  (供稿/摄影:董少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