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火炬手卜智勇:为灾区架设希望之桥
( 网络版
,返回
)
他叫卜智勇,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睿智通无线技术有限公司CEO,一位在汶川大地震中坚守北川重灾区近170小时的抗震战士,一位为灾区架设5条无线网络、使得近500平方公里山区信号恢复通畅无线信号专家。5月24日上午,卜智勇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活动。
卜智勇说,奥运精神与抗震精神都代表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参加完火炬接力,卜智勇当天又将带领10名弟兄赶到灾区。
灾情危急,他燃起抢险之心
5.12大地震发生之际,卜智勇正与同事们开会。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当晚即与同事向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与上海市政府请战,要求带着自2002年起不断革新的无线电设备前往震区抗灾。5月17日凌晨3点,卜智勇赶至灾情严重的北川中学地区投入抢险。
“北川的灾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恶劣。到处都是带着防毒面具的救援人员,迷彩服、白大褂、橘色的消防服,各类军车、警车,还有头顶上盘旋着的直升机,全都处于战斗状态,。那一刻,我意识到事态很严重。”
谈起灾区的状况,卜智勇语气沉重。
主震后的北川余震不断,每天都有很多尸体被挖出,身后还有随时可能崩塌的大水库。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间炼狱般的北川中学,“下过大雨后,仍能在五六天后,抢救出坚强的幸存者。这是一种精神!”目睹这一切,卜智勇与他的5名弟兄第一时间投入到架设工作中,在崎岖的山区里每日负重奔波二三十公里。
在北川的日子里,卜智勇他和弟兄们平均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觉,一天高强度工作下来,下午四点左右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他们忍受着疲劳和苦累,硬是在北川奋战了近170个小时。
先进设备为救灾立下汗马功劳
地震过后的北川亟需通讯信号与先进的通讯技术。卜智勇带领他的小分队通过紧张的铺设,为北川新县城、老县城和北川中学地区架起了希望之桥。“我们的系统让救援者‘看得见’北川的救援现场。”卜智勇与他的团队通过架设大量的34寸大屏幕和投影仪,使得指挥部对北川中学地区、新县城地区及老县城地区的救援有据可依。他们还有一些移动设备,使得救援人员在不同地点可以及时搞清挖掘现场的状况。
提起自己承担的抗灾使命,卜智勇感到非常自豪:“2个小时的工作就能让近10公里的灾区重新与外界取得联系。所以,虽然劳累一些,兄弟们的斗志依然很高。”
卜智勇介绍说,在当时的环境下,电话、短信的联络形式在救援工作中作用有限,而邮件、图像、录像等传递也有不便。卜智勇团队所带去的设备使得传输速度可达近百兆,覆盖距离可达10公里,为武警、特警、公安等的搜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灾情的复杂性使得稳定灾民情绪显得尤为重要。当时闭塞的信息通道使得在后的北川冒出很多谣言,有一段时间民心出现不稳定。卜智勇说:“我们的系统使得指挥部能及时把信息传递给灾民,让他们知道灾区外的状况,了解全国人民是怎样抗争救灾的。这对稳定住北川的民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传完祥云火炬 启程再赴灾区
卜智勇的团队到达灾区后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县委书记拉着队员居诚的手连说了三声感谢:“你们早一点抵达灾区,我们这里就可以救援得更快!”
说起并肩战斗的弟兄,卜智勇心潮难平:“他们有一位结婚五天就跟着我去了,有的小孩才2个月也跟我去,这都让我非常感动。这次去灾区都是自愿报名的。我们有休整的名额,可留在北川的兄弟们没有一个人报名休整。”
5月23日凌晨才从灾区赶回上海,卜智勇几乎没有时间准备奥运火炬传递。在传递现场,卜智勇说表示,这次回来不仅仅是为了火炬传递,还要汇报、布置相关工作,准备下一步的救灾事宜。
说起在交大闵行校区的圣火传递,卜智勇露出了笑容:“交大的同学很有热情,挺好的。”传递时分,卜智勇的母亲、妻子和孩子都专程来到了现场,为他加油、拍照留念。他的方女士说:“看见儿子传递火炬,我觉得很骄傲。他能为灾区作出一点贡献,我们全家都很自豪。”
心里挂念着灾区,卜智勇将于5月24日傍晚带10名弟兄重回四川灾区。他的妻子舒女士说:“希望他能够帮助那里的人民早日重建家园,然后平安归来。”

(供稿者:
陈立颖 董少校 摄影:陈立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