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施索华、夏中义同台畅谈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未来

( 网络版返回


  “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生活。”“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这个责任是什么?是让交大的精神活在自己身上!”4月9日晚,施索华、夏中义两位老师在逸夫楼200号展开同台对话,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变化与未来。

  施索华老师现为人文学院副教授,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夏中义教授目前担任上海交大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是《大学人文》课程的首创者和积极倡导者。两位老师都持续为本科生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活动现场座位爆满,不少同学站着或坐在地上倾听了他们的对话,并积极参与问答环节,气氛十分热烈。

 

从不同侧面解读传统文化


  施索华老师在2007年看了一批韩剧,深切地感受到,剧中包含着浓浓的家庭血脉亲情;她也几位韩国年轻人有过来往,体会到他们的礼仪和文化。她认为,民族的强大不仅在于国民经济的指标有多么高,确保文化不断层也非常重要。施索华老师向同学们呼吁:“不要丢掉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在你们学外语、学电脑的同时,也拿出一些时间读读圣贤书吧!”

  夏中义老师说,正确的提问为正确的解答提供了前提,他更愿意从“尊敬老人”这个侧面来阐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夏老师认为,一个从小就读懂家长有人性弱点的孩子是早慧的,一个能体谅师长身上弱点的青年是成熟的。当今的敬老与宗法文化下的敬老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不是把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建立在上尊下卑的框架下,而仅仅因为对方是一个人。这样的敬老传统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精神成人”与“礼教成人”


  主持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修养?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夏中义老师推崇“精神成人”,而施索华老师更注重“礼教成人”。

  夏老师这样解释“精神成人”的含义: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人,必须懂得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有的同学喜欢撒娇,而撒娇的内核是不想长大,不愿意接受成人的责任。大学四年是精神成人的时段,十八岁前后意味着生命史上最好的灵魂发育的季节,正如春来花开;如果春天不开花,或者开得不够璀璨,秋天结出来的果子将会非常可怜。

  施索华老师认为:“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她认为,文化是一种氛围,无可抓取却无处不在。礼仪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不学礼,无以立。她请一位男生示范了站立、鞠躬等动作,赞赏他举止行为很规范。施老师说:“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还应该具备落落大方的礼仪形象。”


让交大的精神活在自己身上


  有些人是这样看待大学生群体的:他们受到社会风气的浸染,被磨去了锐气,变得越来越世俗,物质之上。应如何看待和应对这样的现象?

  夏中义老师觉得应对这种现象需要有历史眼光。他回顾了交通大学当初顶住袁世凯压力、没有资金也要办学的历史,进而指出,交大112年的历史里包含着一种很了不起、要为中华民族复兴担当使命的精神力量。“马书记说,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这个责任是什么?是让交大的精神活在自己身上!假如心中有这份责任感,锐气怎么会消失殆尽呢?一点点利益的诱惑怎么会让学生变得平庸呢?”

  施索华老师认为,高校的围墙挡不住来自社会的思潮,然而也不能夸大不良社会风气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时尚。她用现场几位刚刚献过血的同学作例子,赞扬他们的闪光品质,预示民族的希望在青年一代身上。


精彩对话原为团改金活动


  本次对话为F0720201班组织的团改金活动。他们是媒设学院工业设计系大一的学生,不少人上过施索华、夏中义两位老师的课,深受感染,于是设想把二人请到同一个讲台上,与同学们现场交流。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制作了风格各异的多张海报,号召大家积极参与;还专门请来一位手巧的同学为两老师画素描,装框之后送给他们留念。另外,这次活动得到了校团委及媒设学院团委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协助。

  对于活动的主题“华夏之约,巅峰对话”以及标语中提到的“大师联袂解读中华情”,夏中义老师风趣地说:“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你们看我和施老师,谁‘巅’(癫)‘谁’峰‘(疯)?我不是大师,我是老师。”夏老师还说:“很多同学冒着大风来参加这么一次有明显精神需求的活动,这是我很愿意看到的。”
 

 

                         (发表于2008年4月21日《上海交大报》。文/图: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