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感恩母爱 铭记母爱 讴歌母爱 弘扬母爱


赵小兰女士三访赵朱木兰纪念馆
 

( 网络版返回


  “这里不仅包含着我们一个家庭的故事,也是所有经历过困难而走向成功的家庭的缩影。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来看一看,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得到激励和成长的力量。”10月13日,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士第三次来到赵朱木兰纪念馆,参观她母亲的生平事迹展览,感恩母爱,对年轻学子们寄予诚挚期望。同来访问的还有她的父亲、交通大学校友、美国福茂航运公司董事长赵锡成,他们在闵行校区度过了一段短暂而富有意义的时光。上海市政府侨办主任崔明华、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等陪同访问。

  赵朱木兰纪念馆座落于我校木兰船建大楼104室,展览内容分为社会活动、个人成长、交大渊源、各界悼念等几个部分,生动地展示了赵朱木兰女士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纪念馆于2008年5月9日木兰船建大楼举办落成命名典礼之际正式揭牌,赵锡成学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交大师生等三百多位嘉宾出席了盛典。时任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发来视频表示热烈祝贺:“交通大学融入了我们家庭的成长历史,在我们心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相信纪念馆的建立能够更好地诠释赵朱木兰女士博爱、乐观、坚毅、进取的精神,为同学们带去鼓励和启迪。”赵小兰同时希望早日亲临纪念馆参观,缅怀母亲,感恩母爱。


  此后不久,赵小兰的心愿就得到了实现。2008年8月27日,她与父亲赵锡成一起访问我校,特地参观了赵朱木兰纪念馆。她的虔敬的神情和流露出的真挚心意让在场师生无不动容。2009年7月12日,赵小兰女士与赵锡成学长来校访问,又一次到纪念馆参观。对她来说,这里是一片精神的家园,是让她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年国庆前夕,首届上海交通大学北美校友峰会在洛杉矶举行,赵小兰女士应邀出席并发表“中国心、美国情、世界梦”主题演讲。她特别向嘉宾校友们介绍了赵朱木兰纪念馆,希望华人民众前往访问,感受华裔移民艰苦奋斗的故事,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拳拳怀念珍重之情溢于言表。

  赵朱木兰女士已于2007年8月2日去世。纪念馆内,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唁函、一幅幅书法作品都在无声传递着她的乐观、博爱、坚毅、笃学的作风,平凡且伟大,传统而永恒。赵小兰在展品前驻足观看,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原定半个小时的参观不知不觉持续了一个小时。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是她第三次到访赵朱木兰纪念馆。赵小兰对母亲一往情深,名字里即包含着传承母亲血脉的意义。她曾撰写长文《平凡与伟大——献给母亲朱木兰》,回忆母亲对她成长的影响,热情地讴歌母爱、礼赞母爱。赵朱木兰女士离去后,赵小兰在灵柩前跪别慈母。她在悼词中称赞赵朱木兰女士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淑女,我们家庭的基石”,这份悼词被光荣列入了美国的《国会记录》。2008年接受“杰出美国人”颁奖时,赵小兰再次表示,要将荣誉献给母亲赵朱木兰女士。

  “做别的事情,她分秒必争;但来到母亲的纪念馆,她就完全忘记时间的概念了。”赵锡成学长这样评说女儿赵小兰。他们感受着赵朱木兰女士的笑貌音容,在照片前辨识旧友,回首往事,心中充满了感慨。赵锡成学长和赵小兰女士对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表示满意,同时谦逊地提出,能否在纪念馆里摆放茶几和沙发,让这儿成为一个休闲讨论的场所,带给师生们更加亲切的体验。校领导和纪念馆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建议给予了肯定的回应。

  参观结束后,赵小兰女士愉快地接受了校报记者的采访。“非常感动。”她这样描述参观之后的心情感受,她和展品之间的心灵感应在简短的话语中充分表现出来。赵小兰说,这里不仅包含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也是所有经历过困难而最后走向成功的家庭的缩影;不仅是对她母亲赵朱木兰女士的纪念,也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感念和赞美。她希望同学们能够到纪念馆看一看,在看到别人困难的同时,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得到激励和成长的力量。

  赵小兰自幼受到父亲赵锡成影响,对交通大学充满了好感,多次随父亲参加交大校友的聚会活动,并曾担任交大美洲校友青年会主席。她对1981年率领哈佛代表团访问我校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赵小兰说:“中国的强大离不开良好的教育,而交大在中国教育的版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交大之行也让赵小兰获益匪浅,“我们是中国重开国门后较早来访的美国教育代表团,在对比中感受到了中国的进步和变化,回去传递给西方社会。”赵小兰说,在父亲的激励下,她很希望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并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张杰校长主持晚宴,欢迎赵锡成学长和赵小兰女士的来访,感谢他们长期以来对交通大学的关心和支持。张杰表示,赵小兰女士时时心念母爱、不断弘扬母爱,这正是契合了我校大力倡导的饮水思源校训和感恩精神,让人钦服也让人感动。张杰说,赵朱木兰纪念馆一定会成为激励学子的精神家园,为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感恩氛围起到积极作用。
 

 


  (2009年10月19日《上海交大报》 、2009年12月第6期《上海侨务》。撰文:董少校。摄影:武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