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诺奖得主野依良治教授昨对话交大学生

成功诀窍=好奇心+恒心

 

网络版返回

 

  “化学是美丽的,它让人兴奋。”昨天,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野依良治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学,与200余位师生对话。野依良治昨天还受聘担任交大名誉教授。

 

从小立志获诺奖


  野依良治在演讲时说,他对化学着迷,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是日本一家化学研究所的所长,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参加会议,知道了化学原来可以对人类生活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从此立下志向,长大要获得诺贝尔奖。

 

学问来自质疑


  “学问来自质疑。”野依良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很早就发现,许多化合物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互为镜像的不对称性,就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被称作手性。而一些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药物成分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长期以来,制造单一的手性分子而不生成另一种,或者叫不对称合成,是非常困难的。早在150年前,法国科学家帕斯茨尔曾说过,人类没有单纯只合成有益物质的能力。

  但是野依良治没有被这个论断吓倒,从1965年开始研究不对称催化反应,从1974年着手研究手性化合物BINAP(联萘二苯基磷)的合成,花了6年时间终于获得成功。

 

为科研婚礼迟到


  有学生问他:你为什么选择了BINAP?花6年只做一种分子听起来不太“值”,能不能做出来很难预料,而且做出来之后有没有用也不能确定。野依良治回答:BINAP不是“他(he)”,而是“她(she)”,我选择了BI-NAP,因为“她”非常漂亮。而为了研究“她”,就连自己的婚礼,野依良治都迟到了一个小时,最终穿着白大褂出现在众人面前。还有一次做实验,发生了爆炸,野依良治头上缝了八针,缝好针之后,他继续回到实验室,做同一个实验。

  2001年10月10日,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与美国化学家威廉·诺尔斯和巴里·夏普莱斯共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当交大学生请他透露成功的“秘诀”,野依良治回答:要有好奇心、热情和恒心,才能成为好的科学家。

    本报记者 钱滢瓅 通讯员 董少校

 

    (发表于2008年2月27日《新民晚报》 第A5版。2008年第8期《乡镇企业导报》转载,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