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那么谦卑,那么真诚

——读贾樟柯《小武》

( 返回

 

如果把《小山回家》和《小武》两部电影剧本移走,那么作为图书的《小武》就只剩下一半的内容了,很快就能读完。实际上,这未必符合贾樟柯“立此存照”的初衷。作为电影的《小武》以其强烈的纪实风格、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以及在“小人物”身上寄寓的脉脉温情而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图书 则是一份关于电影的历史存档,保存主创者思考与探索的痕迹,也留下外界对这部影片的鉴赏与评说。电影未曾公映,然而并不妨碍它在广大影迷和专业人士中间享有盛誉;图书公开出版了,这不知是对贾樟柯心力付出的 有限弥补,还是对滑稽现实的无情嘲讽?

贾樟柯的文字和对影片的把握有异曲同工之妙,平白流畅,感情克制而富含感染力。他说:“当摄影机开始转动的时候,我希望永远能问自己一声,眼前的一切是否是你真正的所思所感。”他不愿把艺术当作糊口的手段,而要让影片成为思想的承载者,嵌入现实,在社会进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贾樟柯忠于内心,忠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后来人们也看到了,“故乡三步曲”后两部《站台》和《任逍遥》同样处于地下状态,他心里 该憋着怎样的一口气。在一部部面世的影片中,贾氏风格逐渐得到了强化,不论《三峡好人》里的爱情寻觅,还是《二十四城记》里的记忆重现,他的处理都那么谦卑,那么真诚。最新的《海上传奇》也公映了,贾樟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面对有故事的叙述者,他不愿去刨根问底,追问对方不太想说的东西,哪怕那些 隐藏的故事会很精彩。我觉得,作为一位访谈者,适可而止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本领,那更体现了交流的诚意,以及对人对世界的包容和尊重。

有时我有种幻觉,同为70后的一代人,我和贾樟柯相距很近。以前他到我所在的大学里做活动,有机会当面见到,听他讲故事谈感想回答提问,是一种轻松随意的姿态。读《小武》也有这种体会,很畅快,不觉得隔。合上书,在欣慕他的创作才华的同时,也会隐隐生发出自惭形秽的感觉。作为一个导演,贾樟柯有很多需要 花费精力应付的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保持着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他的艺术的触角,一刻也不曾变得迟钝。他说:“不知从哪一天起,总有一些东西让我激动不已。”我惊惧地发现,不知从哪一天起,心似乎已经生锈了,对于火热的充满了喜剧和悲剧的现实变得麻木不仁。阅读的过程,就这样多了些羞愧和沉痛, 怀疑和反思。最后的结果是艰难地告诉自己,得去做些什么。

1995年5月,在北京电影学院狭小的618宿舍里,贾樟柯执导的影片《小山回家》举行首映式。创造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就像婴儿的分娩,伴随着母体的痛苦,为世界带来了新生的力量。回看过去十五年的路,贾樟柯走得执着又坚定。事情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很美好的 ,那次小规模的首映式诚然可喜可贺。《小武》书中记录了贾樟柯的起点,他的从影历程何以真诚地体谅别人,尊重并张扬个体的生命,背负理想忠于事实,在这里都能找到原初的立意。

 

           2010-7-26

 

 

《小武》书影。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