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建设历史文化长廊 熔铸交大精神品格
( 网络版
,返回
)
今年是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开学20周年。经过大批建设者和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大学校区已经初步形成。2006年,我校基本实现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战略转移。新交大,新校区,新起点,新征程。带着110多年的光荣与骄傲,上海交大跨出新的脚步,昂首迈向第二个百年辉煌。
漫步在徐汇校区,时时可以领略到老图书馆、体育馆、总办公厅等老建筑的风采,感受饮水思源碑、南洋界石等文化景观的优雅魅力。在这样优雅的校园环境里,一草一木仿佛都散发着别样的浪漫情调,令人心旷神怡。如何在新校区传承交大悠久的历史文化,营造具有历史感和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在闵行的基础建设即将完成时,这成了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共同关注、思考的问题。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
我校2006年精神文明建设大会上指出,要大力挖掘开发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建设一流的大学文化。今年2月10日,我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闵行校区的环境文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一批寓意深刻、内涵突出的人文景观。”
所谓“统筹规划”,就是要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作通盘考虑,合理安排雕塑、亭台等的数量与布局,力求校园文化整体和谐、区域特色明晰。有关部门已经开展了学校文化建设规划调研并完成初稿,将提交2007年精神文明建设大会讨论,争取于今年9月公布。“分步实施”意即边规划、边行动,把考虑成熟的方案先做起来,一步一步建设好闵行的文化环境。
自2006年精神文明建设大会之后,学校组织开展了多次“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大讨论,对广大师生呼声较高的道路、湖泊、桥梁、楼宇等命名进行了深入的工作。在交大111周年校庆期间,学校发布了包含新路名的校园地图,并更新了校内道路指示牌。建筑和桥梁的命名工作随后也将进一步展开。
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是我校2007年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学校各级部门对此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切实推进文化景观建设。在图书馆、教学楼、食堂以及各学院楼等公共场所,悬挂院士、教学名师的图片,辅以文字介绍,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也有选择地放置与交大历史相关的经典图片,增进师生对学校历史的认知和自豪感。这项工作已经启动,将于今年10月底以前完成。
学校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方面的工作。张杰校长在调研、谈话时多次提出:在对外筹资方面,要重点把资金投向于校园环境建设;闵行校区的文化景观建设要融合徐汇校区的元素,体现、延续百年交大的历史渊源。在闵行二期建设现场指挥部2006年工作总结会议上,张世民副校长指出,闵行二期建设即将全面完成,学校下一步将启动校园建筑文化建设,总结校园建设经验,努力呈现富于文化内涵的一流校园。
雕像钟楼
扮靓长廊
在闵行校区规划之初,我校就有了沿东西主干道建设交大历史文化长廊的总体构想。从东大门向西到湖边,在宣怀大道两侧设置一些体现交大百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景点,建设一条文化长廊,增强闵行校区的文化底蕴,凝结校友的感情,对在校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紫气东来”东大门复制了我们徐汇校区的仿旧京城宫门式大门,碧瓦红墙、雕梁画栋、巍峨典雅,在110周年校庆期间受到了海内外校友的广泛好评。它是交大历史文化长廊的一个良好开端,按照构想,这条长廊的主要景点还包括:
——盛宣怀雕像。1896年,晚清大实业家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为今日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学校曾竖有全身雕像纪念这位创始人,惜于日本侵华时被毁坏。重塑盛宣怀雕像可以缅怀前辈,饮水思源,回顾交通大学肇始的光辉岁月。
——思源致远钟楼(或纪念碑)。110周年校庆前夕,江泽民学长回母校看望师生,并欣然题辞“思源。致远”。经过校庆的大力倡导,“思源致远”已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改革发展事业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钟楼座落在宣怀大道西边终点上,可以落实“思源致远”的理念,体现交大文化的时代特色,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著名校友雕像。在110年的历史长河里,交大涌现出像钱学森这样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杰出校友。他们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有科学家,有实业家,有政治家……是所有交大人的骄傲和楷模。为著名校友竖立塑像,可以彰显交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交大精神,激发学子对交大的自豪感。
宣怀大道相对远离宿舍、食堂、教学楼等设施,目前路上行人较少。我校党政机关不久将搬迁到新行政楼,位于道路尽头的新图书馆也将于年底落成。可以预想,宣怀大道上的人流量将会越来越大,在校园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因而,建设历史文化长廊有着迫在眉睫的现实意义。
文化小品
装点校园
历史文化长廊是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师生一直关注着这方面的工作,在“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大讨论过程中形成了除此之外的设想和建言,倡导打造具有交大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
——选取交大著名校长的格言,做成治校格言石。在交大111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唐文治这样对学校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的校长,在学科布局、精神沉淀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治校格言石可以陶冶师生情操,也是践行“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的一种体现。
——建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雕塑,美化校园环境。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我校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文化功能区域,如行政区域、工程区域、农医区域、人文区域、理学区域、教学区域、生活区域、文体区域等。如果能在各区域建造特色较为明显的雕塑,可以凸显区域的功能特征,通过强化局部文化特色而彰显整个大学校园的文化气氛。今年4月上旬,马可尼纪念铜柱在徐汇校区修复完成。学校也考虑在闵行校区复建一座,再现1933年“无线电之父”马可尼访问交大的佳话,展示我校在参与国际交流方面迈出的步伐。
——从徐汇仿建一批特色建筑到闵行校区,装点校园。东区电信群楼、机械楼群一带远离生活区,空间开阔,可以在现代化的楼宇中间点缀执信西斋那样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开设小型餐厅、咖啡馆等,既是一道风景,又方便师生的生活。宿舍教学区域也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延续徐汇特色的建筑小品,建成书店这样富有情调的文化设施。
——建设校史陈列馆。闵行校区是交大下一个百年发展的主要阵地,将要培养大批的学生,接待八方宾客。校史陈列馆不仅是进行校情教育的基地、增进学生与学校之间感情的纽带,也是对外展示交大形象的重要窗口。
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是动态的、逐步推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关方面提出,在文化景观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虚实结合、疏密结合、妙造自然的立意追求,做到既有迹可寻,又无斧凿之弊,以期达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审美境界。
功在当今
惠泽后世
我校历来有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海内外校友关心母校,鼎力支持母校的教育事业。早在1918年前后,学校建设老图书馆,即有海外人士七十多人捐助建设费用。1932年,由张元济、唐文治等老校长会同老校友募资建造的工程馆落成。在徐汇校区校门、大礼堂等沿用至今的特色建筑里,无不凝聚着广大校友和热心教育人士的至诚心意。
改革开放以来,校友对母校的捐赠逐年增多,有效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条件。校友荣鸿元先生捐资兴建了集宾馆、餐饮、娱乐、学术活动为一体教师活动中心;1938届校友秦本鉴、孙琇莹慷慨捐资兴学,先后建造了“学生活动中心-铁生馆”和“教工之家-铁生馆”;胡法光校友在母校百岁华诞时捐建光明体育场,其子胡晓明于2000年捐建了高级网球中心;还有留园、菁菁堂、浩然高科技大厦、程及美术馆、光彪楼……在每一幢建筑背后,都包含着一个回馈母校、关爱社会的感人故事。捐赠者们的热心举动如同股股山泉,汇入交大这条奔腾的大河,滋润了莘莘学子的心田,到今天依然在浩荡奔流。
作为后学者,每当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时候,每当去菁菁堂观看演出的时候,每当坐在陈瑞球楼上课的时候,每当吃完午餐从留园走出的时候,每当在光明体育场跑步的时候,每当在程及美术馆欣赏画展的时候,每当在学术活动中心聆听报告的时候……或许会幡然想起,今日的荫凉来自前人的种树,身边的诸多便利来自于热心校友和贤达之士的慷慨捐助。吃水不忘打井人,心里不由得涌起一份赞赏、一份感动。
闵行校区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离不开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待到文化长廊成形时,相信未来的学子也会感念前辈的付出,发奋学习,回馈母校与社会,把饮水思源的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
(曹荣瑞老师对本文之总体结构和主要内容都有较大贡献,张伟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提供了较多信息,许杨老师提供了本文写作之缘起,文章参考了刘佳林老师
主持的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在此一并向各位老师致谢!本文简略稿发表于2007年3月26日《上海交大报(校友月末版)》,题为《建设文化长廊
熔铸交大精神》。全文电子版发表于上海交大新闻网,转载于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专题网,详情请看这里;另外转载于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网站,详情请看这里。网络编辑:郑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