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灾难面前,我们都是四川人
(网络版
,返回)
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牵动了所有全国人的心,也牵动着高校大学生们的心,除了通过义卖等形式为灾区募集善款以外,还有一批大学生成为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不仅有研究生本科生,还有留学生,在灾难面前,大家都成了四川人––
这里更需要我
■董少校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陈海䶮博士,已经在四川灾区留守半个多月。不久前他仍然拒绝了实验室负责人对他回上海的建议,因为他说“现在,这里更需要我”。并且他还把自己在四川地震灾区这些天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地发回与同事分享。
5月8日,陈海䶮代表材料生态制备实验室来到四川,指导废弃物再利用的生产试验,这是上海交大与亚洲最大的再生铝企业新格公司合作成立再生铝联合实验室后的第一次生产试验。没有想到,5月12日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试验工厂距离震中虽然还有一百公里左右,但因工厂建在河滩地上,地基不牢固,车间当即受损,部分人员受伤。
材料生态制备实验室的同事们在获悉灾情后,立即联络陈海䶮。实验室负责人孙宝德教授更是焦虑不安,5月12日一下午他都在不停地拨打陈海䶮的手机,终于在晚上与陈博士取得了联系:陈海䶮所幸无碍,但试验一时无法开展。“回来!立即回来!你那里还很危险!”孙宝德急切地冲着电话命令。与此同时,海䶮的家人和同事也在一遍遍的催他返沪。但是,陈海䶮毅然选择留在当地。他说:“感谢大家的好意,但是现在,这里更需要我。”他一方面积极带领车间工人自救,将砸伤的人员救出,然后加固破损的墙壁和屋顶,在最短的时间里接上了水电,重新恢复了实验的条件,并继续开展生产试验。另一方面,他利用试验间隙,不顾频发的余震,赶到本次地震的重灾区绵阳参加志愿者行动,帮助解放军520医院帮助接送伤员。经他传递的既有北川被埋四天被救出的小学生,也有被埋160小时生还的61岁老太太。不仅如此,还常常与伤员们促膝谈心,从心灵上安慰伤员。有些伤员因过度惊吓,稍有晃动,就惊恐不已,陈海䶮便守候在他们身旁,给予慰藉,饿了,吃自己带的方便面,困了,就找个地方上趴一会。至今陈海䶮仍然坚守在灾区。
(发表于2008年6月6日《文汇报》大学版。原作者:王俊
何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