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寄情交大报

 

( 返回


  认识《上海交大报》是从“留园”副刊开始的,很早我就喜欢这个版面了。如同“笔会”之于《文汇报》、“夜光杯”之于《新民晚报》一样,“留园”在交大报上有着固定的位置和样式,每一期都散发着浓郁的墨香,展示着交大的文学世界。这里有史海钩沉,追忆老交大的传奇人物和故事;这里有校园诗笺,凝炼的语句中传递着悠长的情韵;这里有赏景心情,用轻松的笔调写下人生旅途里的所见所思;这里有书林漫步,从一本书中窥探大千世界的玄妙哲理……每次拿到交大报,我总是最先打开副刊,细细品读,感受文字带来的怡人魅力。
  中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写些东西,虽然发表的机会不多,却也总是痴心不改,孜孜以求,向往着有一天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去年2月底在菁菁堂听葛剑雄教授的演讲《南极与21世纪》,我记了很详细的笔记。宣传部黄苏飞老师看到了,对我说:“你这么喜欢写,整理一篇稿件到我这里来吧。”我当晚就赶出了一份有六页信纸的稿子。黄老师把它转给了交大报,请编辑修正后作为一篇新闻短稿发表在了头版。这是我第一次在校报上发表文章,虽然只是豆腐块大小,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与交大报结缘,也就从这时候开始了。
  此后不久,我受交大报学生导刊的委托,编辑一个“焦点透视”的版面:《同是闵行交大人电话联系何其难》,探求闵行校区内直拨电话号码后四位而免费通话的可能性。我和鲍祎琳同学做了许多采访,组写了五六篇稿件。这个专题推出后同学老师反响很强烈,因为能把一件大家都关心的事情说明白,他们读起来觉得有收获。能源系叶春老师还调侃似的问我:“你为什么不把交大新村的问题一起反映进去?新村的电话也是5474打头的!”这时候我体会到了那种被关注的荣耀。借助交大报能够与别人交流,为此我非常开心。
  在许多人看来,到了大三下学期,马上就大四了,该把学校的活动都推掉,准备去找工作写论文了;可我觉得,呆在学校的时间不多了,应该尽可能的为交大报做些实在的事情。她是我们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也维系着许多老校友的心,如果能为她办得更好出一分力,以后回想起来一定是很光荣的。在徐剑老师和黄屏老师的帮助下,我联络一批热心于做记者的同学,为交大报组建了学生记者团。一年来他们为交大报和焦点网(jd.sjtu.edu.cn)写了许多稿件,做过比尔盖茨交大演讲的专题,也曾在今年春天协助《上海教育》杂志完成了“名师荐专业”这样的采访专题。这些活动我都参加了,在各种锻炼中我写得越来越顺手,发表出来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了。
  我写的新闻类稿件大都发表在焦点网上,而在交大报发表比较多的是文艺类作品——散文,诗歌,还有篆刻。以前我总是把自己的文章存在电脑里,羞于示人;编辑部黄屏老师给了我许多鼓励,劝我精心修改一番拿去发表。有了老师热心的支持,我的稿件陆续发表在了“留园”副刊上。每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我都会觉得非常亲切——里面凝聚着自己的心思,也有老师的许多辛劳。我的性格总是有几分内向的,一些微妙的感情喜欢用文字来表达。我爱我们的闵行,在几篇文章里写到了南区叫人怀乡的槐树、收发室前烂漫如云的樱花、图书馆后会发光杉树,写到了闵行的春天灿烂明媚、闵行的校园适于学习。现在我很为这一组文章满意。诗歌和篆刻比较少,可我觉得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和散文是一样的,都是内心真情的流露。作品里往往包含着一种想法、一种姿态,我相信会有人理解到深处。那一次,真的有《家》报的一个编辑因为看了我的读书随笔而想见我,我的生活似乎因此多了一种滋味。
  交大报是我的良师益友,给了我写作方面的指导和鼓舞;她也提供了一个大舞台,给我自由表演的广阔空间。再住一个月我就毕业了,默默阅读最新的交大报,我心里充满了感激,也觉得依依难舍。不过想到在离校前能够看到第1000期的报纸,我还是挺兴奋的。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关注交大报,为她一期比一期更生动、充实、漂亮而付出努力;也从她身上得到进步的力量,发展在写作方面的天赋。我期待着在工作以后还有机会看到交大报,也期待着自己保持热情,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继续写出好作品献给心爱的交大报!

 

     (刊于2002年6月10日第1000期《上海交大报》。责任编辑:刘晓荣,春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