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田园情怀润人心 ( 返回 )
1932年,开明书局出版了叶圣陶主文、丰子恺绘画的国语课本,印刷40余版次。近来,这套重印的教材再次热销,甚至一书难求。78年前的老古董何以俘获人们的心,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它饱含国学养分,在文图字俱佳的编排中,洋溢着和睦、谦让、宽容的人伦之美。多篇描述农事、礼赞劳动的篇章富有田园情趣,更为整套教材增添了许多亮色。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务农的人口占了大多数。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陈腐观念的影响下,劳动人民受到轻视,培养小孩子对土地、农民、劳动的健康情感,迫切而必要。“开明国语课本”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用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导他们劳动光荣的道理。课文《农民种田》中说:“有的麦种,有的种棉。农人种了麦,大家有得吃。农人种了棉,大家有得穿。”这里没有空洞地说“我们应热爱劳动”、“我们应尊重种田人”,而是用形象的两句陈述,讲明了“农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朴素道理。如此,孩子会对父母亲属种田心生一份自豪,面对农民群体,也会心怀敬意。 《种树》一文记述了先生和孩子们共同种树的情景。大家各有分工,课文在记下垦土、种树、浇水的过程后,以劳作结束的欢喜收束全篇。孩子参与到劳动的过程中,那是满足的,心头充满欣悦。行文按照儿童的视角和口吻,贴近孩子的领会,不见说教之辞。《帮农人捉虫》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通过小鸟和蚯蚓的对话,阐明热爱劳动的道理,倡导助人为乐的风尚。又如《田里的菜》中写道:“我天天去看田里的菜。昨天看看,比前天大了。今天看看,又比昨天大了。”这不仅教给学生时间的流动、万物的生长、大小比较等知识点,而且包含着关心菜田、期盼收获的美好感情,人与自然相处融洽。孩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活泼好动,乐于模仿,图文结合的故事在他们心里播下亲近农事、勤于劳作的种子,涵养出朴健、正直、向上的性情,足可一生受益。 一篇篇配了插画的课文平实易懂,看似寻常,其中包含的韵味十分丰富。《怎么不种花》记述了两个人的对话:“田里有爸爸种的菜。我说:‘怎么不种花?’爸爸说:‘菜也会开花,黄菜花,很好看。’”孩子的头脑中,菜与花是分开的,菜可吃,花可看,爸爸的话带来了新的知识,解答了孩子的心头的疑问。而且,对话带给小读者以审美的启发和引导——菜花也是很好看的。这样的课文不虚伪不做作,清新脱俗,立足生活,宛如从现实的土壤中生长出来。 所有乡土题材的作品连缀在一起,成为展现田园情怀的优美画卷,带给孩子关于自然、关于劳动、关于美的滋养和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管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都能从中吸取养成健全人格的养料。“开明国语课本”的热销并不是偶然的,它昭示着一种教学风气的回归,折射出人们对小学教材中田园情怀的期盼与召唤,也给负责教材编写的官员学者以深刻的启迪。
2010-12-6
(发表于2010年12月22日《新闻晨报》瑞金社区报第07版,有改动。责任编辑:倪杰 。收入《2011年上海丰子恺研究会论坛汇编》,2012年3月。)
《开明国语课本》第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