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陈寅,在化学的天地里书写传奇
( 电子版,返回
)
董少校
26岁破格晋升为一级教师,30岁成为高级教师,35岁获评特级教师,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陈寅都做到了。在这背后,是他对育人工作的满腔热忱,是他在化学教学领域的过人智慧,还有他对师道品德的执着追求。自从与讲台结缘,陈寅就把教学当成了终身的事业,矢志不渝,孜孜求索,在化学的天地里书写着绚烂的人生传奇。
暑假伊始,记者来到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采访。校园里静悄悄的,雨后的空气里夹着燥热,几名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虽然暂时没了为学生授课的任务,陈寅的日程表却还是排得满满的,不仅要带教师学员完成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的编写工作,还要编撰几部教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忙碌成了生活的常态,陈寅也乐在其中,在辛勤的耕耘中收获成长和成功。
做一名扎根大地的"土专家"
2009年底,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推出首批名师工作室,陈寅作为其中最年轻的导师,主持"陈寅化学名师工作室"。报名十分火爆,高中教师慕名争相参加,连初中教师也踊跃申请加盟。通常每个工作室容纳5~6名学员,陈寅化学名师工作室却破例招收了8名学员。从此,他不仅是传统意义上"学生的先生",还成了"老师的先生",要把先进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并整合团队的力量,开展更多教学探索。
说起成为名师之后的身份定位,陈寅更乐意把自己当成一名"土专家",如果说自己在化学教学与研究领域还有一些专长,这些成果就肯定来自一线的实践,"就像从泥土里自然生长出来的那样,有着扎实的根基"。作为工作室主持人,陈寅带领学员从特定的项目入手,对教材、学生、教学过程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强调从探索教学规律入手,提升教学质量,以此带动学员成为教学中的骨干力量。
在2010年4月举行的上海化学特级教师论坛上,陈寅作了题为“对高一氧化还原概念教学的认识”的主题报告,与同行们分享他的最新发现。此前,他已对三所学校四个年级进行了详细调研,围绕氧化还原相关的知识点展开统计学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对试卷进行正误讲评,而是从单个题目的对错统计中发现共性,进而检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陈寅认为,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某些知识点,那未必是他们头脑愚笨或学习偷懒,实际很可能是老师的教法不够科学。
陈寅的报告在同行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一位老师感叹,班上很多学生在一道寻找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量的题目上出错,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中只关注对学生配平方程式进行程式化训练,却忽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听了陈寅的剖析,他感到豁然开朗。这种从一线教学中发现问题、提炼规律的做法,正是陈寅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的一贯思路,因为贴合教学的实际,所以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果一个人身体不舒服,医生可以对他拍片子作检查;如果一个人心理状况有问题,可以借助专业的途径进行测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样应该存在一种科学的检验方法。"带着这种信念,陈寅自学了统计学知识,并从氧化还原知识板块入手,探索检验教学成效的科学方法。他的目标是把这种理念拓展到更多知识板块,进而建立一整套涵盖整个中学化学的测评量表体系,为广大化学教师提供检误纠偏的工具。
在工作室前几次的活动中,陈寅带领学员们对学生做高考化学题的情况展开分析,关注学生在某些题目上的对错比例,从学生的答题反观教学过程,寻找教师在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陈寅认为,让学员在工作室得到收获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参与到具体项目中,在研究中开拓视野和提升能力。陈寅将与学员们共同梳理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展开更多调查研究,把握中学化学教学的内部机理,提炼出规律后反哺教学,真正做到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
教师要兼备不同的视角
当笔者看到陈寅对氧化还原板块罗列的知识点和密密麻麻的统计数据时,不能不感叹他的钻研水平之深入,像一位态度严谨的科学家那样,对研究对象进行精准的定位和剖析。陈寅认为,教师不能把教学当成简单的任务,纯粹应付公事,而应该深入教材和学科内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把知识更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启发。他同时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宏观的视野,跳出教学看教学,心怀强烈的责任感,投身教育事业。
2007年8月,陈寅作为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到北戴河休假。对他来说,这不是一次单纯的休息放松,而是一次学习和接受熏陶的好机会,几天之间,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陈寅感触最深的,是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他说:"人们常常议论教育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中央非常清楚,并一直在花力气加以改进。"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在与陈寅交流过程中,对当前教育领域的应试倾向表现出强烈的担忧,认为不少学生的创造性在应试中被抹煞,有的博士生甚至连基本的文句都不能写通顺。陈寅从心底萌生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学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而且对国家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想,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做好育人的本职工作,勇于担当,不辱使命。
在与一位来自中西部中学的校长交流时,陈寅不经意提到,上海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方面很有经验,有机会可以前往交流学习。不料这位校长却沉重地说:"你不知道我们那里的情况。"在进一步的交谈后陈寅了解到,那边学校硬件条件远远不及上海,有限的资金要用到教学最急需的设备资料方面,使得“软件”的投资就成了一种奢望。听了这位校长的话,陈寅心头沉甸甸的:东部地区具备教育资源优势,如果不能把资源上的优势转化为育人效果上的优势,那将愧对家长与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北戴河归来后,陈寅对未来的目标更加明确,迈出的步子也更坚定了。
陈寅认为,在微观和宏观之间,教师还应有“中观”的视角,做到不同知识模块、不同年级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在教学实践中陈寅发现,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学习化学往往觉得很吃力。他隐隐觉得教材衔接不连贯,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借着名师工作室成员既有高中教师又有初中教师的有利条件,在虹口区教育局的支持下,陈寅与学员们共同开展初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断档状况的分析与研究,把那些学生应该知道而实际还没有学过的知识点整理出来,编写了一本包含两周学时的辅导教材,2011年起在四所中学高一年级试用。届时,陈寅将率课题组收集反馈意见,对教材加以完善,并推出参考教案,向面上学校铺开,帮助高中新生实现化学学习的"软着陆"。
"胸怀是不是够宽广、视野是不是够开阔决定了一名教师能走多远。"陈寅说,"一册衔接教材,说大也不大,它对两个阶段学习的桥梁作用却将是十分明显的,如果能做好,一定会很有意义。教师要兼具微观、中观、宏观的视角,勤于思考,努力谋求工作的新突破。"
关爱学生,更敬畏学生
陈寅有许多耀眼的荣誉、职务和头衔,但面对鲜花和掌声,陈寅始终保持着头脑的冷静和清醒,笃定为人师表的目标,心向学生,在育人的沃土里执着耕耘。
刚毕业参加工作那阵子,陈寅把讲台作为展示个人才能与风采的舞台,胸中充满了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但渐渐的,他感觉到,学生似乎并不买他的帐,台上兴高采烈,台下却冷冷清清。陈寅暗暗思量:这是为什么?直到他旁听一位老师傅的示范课,并交流探讨之后,终于从老教师那里得到了答案:"你不能只顾自己讲,要反过来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关键的不在于你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理解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一语惊醒梦中人。陈寅说,这位老教师也许名不见经传,可是他一堂课里折射出来的观念却影响了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他们不仅需要关爱,而且值得敬畏。"
陈寅用纯净物知识点的教学举例说,"要讲述纯净物的概念,几分钟就结束了,但学生是不是能把握住?很难说。在学生接触这个概念之前,他们对纯净物有一种基于生活经验的朴素理解,但这与科学定义却有很大出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先把那些似是而非的印象从学生头脑里赶走,这样才能让正确的理解留在他们的记忆中。"陈寅认为,假如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顺或隔膜,那很有可能是教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更多的反思,"学生本身有智力上的高下之别,教师必须承认这样的客观现实,努力改进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陈寅对育人的理解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前些年生源质量高,他希望尽己所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引领那些在化学领域有天分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最终学有所成;学生总体水平欠佳时,他更倾向于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同时注重人格的培养。假如班上有特别聪明的学生,陈寅往往毫不吝惜赞美的语言,对学生独到的思路或解题方法给予公开的赞誉。他说:"遇到这样的学生是老师之福。弟子不必不如师,能者为师。"
陈寅仰慕像于漪那样的教师,爱学生并懂得学生。陈寅的眼里没有差生,他说:"老师在培养学生,反过来学生也在培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悉心关爱、教导乃至敬畏在塑造着师者的个人形象,为人们所称道的名师,也正是这样在真诚的付出中炼就的。"
(作者单位: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新闻中心,上海,200050)
(2010年第16期《思想理论教育》“走近名师”栏目。责任编辑:谢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