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钱学森,他从未远去

( 返回

 

董少校
 

历史如一条长流不息的河,每个人既是见证者,在大河的裹挟中向前涌动,又是创造者,发挥自身能量,让大河浩荡奔腾。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是历史长河里的卓越一员。我从未见过他,然而曾与他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不断听到他的故事。钱学森去世后,我越来越多地走近他,从他身上看到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富强的艰难奋斗历程,感受到一位共产党员的超拔人格风范。他是一位精神的导师,召唤后辈勇担责任,爱国奉献,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也是一位可亲的学长,启迪学子不负韶华,求索创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钱学森,他从未远去。

1998年,我从山东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能源工程系。在新生入校教育中,我听师辈讲述校友钱学森曲折回国、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故事,领悟到“今天我以交大为荣,明天交大以我为荣”的道理。在校史馆看见钱学森读大学时的水力学试卷,英文作答,一丝不苟,竟得到96分的高分,不禁叹服于他的聪慧勤勉,相信学有所成背后是严谨认真的习惯。读工科的我喜欢文字,在校园媒体当学生记者,2001年采写消息《展览庆贺钱学森学长90诞辰》,发表在交大主页前身焦点网。我在专题展览中领会钱学森的履历与贡献,受到莫大激励。本科毕业前夕,我就读的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跟机械工程学院合并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与钱学森当初读的机械工程学院有直接渊源,这样感觉离他离更近了。

我在社会上工作三年,2005年考回交大中文系读研究生,其间在宣传部做助管并继续当学生记者,硕士毕业后留在宣传部担任记者编辑。2007年,宣传部牵头对闵行校区的道路重新命名,我参与了相关论证会议筹备工作。最终公布的命名方案采用了两位老校长和四位校友的名字,分别为宣怀大道、文治大道以及文俊路、学森路、元培路、叔同路。把钱学森的名字纳入校名是众望所归,他的思想精神融入校园环境,与师生们日日相伴。在113周年校庆之际,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徐光宪四位校友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我参加大会并采写新闻。当时钱学森没有出席大会,委托长子钱永刚领奖,现场的热烈掌声体现出师生们对钱学森学长的深沉敬仰。这是学校第一次评选杰出校友,格外隆重,钱学森和另外三位入选者都是交大的骄傲,也都是中国人的骄傲。我还几次采访时任党委书记马德秀的开学第一课《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她每次讲到钱学森,都激情澎湃,让万名新生听得热血沸腾。

2009年10月31日上午,钱学森在北京逝世。听到这个消息,我心情沉痛,不愿相信这位德高望重的学长会辞别人间。我也很快意识到,钱学森离去是一桩重大社会事件,作为他母校的宣传部工作人员,我一定得做些什么,把师生们的声音记录下来、传递出去。这天是星期六,本在休息的我立即停下手中的杂活,从青年教师宿舍赶到行政楼办公室。我拿出校园通讯录寻找受访者,分别电话采访了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能源研究院院长黄震、机械动力学院思政教师齐井刚等,并扼要梳理钱学森与交大的关联事件,整理成报道《上海交大师生深切悼念钱学森学长》。近三点钟同时发给宣传部部长、党办主任审阅,随即发表在学校主页。这篇报道有时效性,被《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广泛采用。随后,我还采访了烛光追思会、学习钱学森思想和精神座谈会等活动,展现交大师生对钱学森学长的悼念与缅怀,同样产生显著反响。应《上海教育》记者约请,我还撰写长篇通讯《钱学森:一座精神的丰碑》,在该刊登载。参与钱学森去世相关报道,是我在交大八年的难忘记忆,整个人仿佛燃烧起来,想要留住他的音容笑貌,弘扬他的思想精神。一方面这是校园记者的岗位职责,另一方面我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钱学森学长的由衷崇敬。

在交大宣传部工作近两年后,我到《中国教育报》上海记者站做记者。我不时采访与钱学森有关的活动,仿佛他依然生活在人们中间。报道内容涵盖钱学森百年诞辰座谈会、钱学森归国六十周年座谈会、话剧《钱学森》、钱学森图书馆、追寻钱学森足迹暑期社会实践等。钱学森图书馆巍然矗立,展品丰富、活动新颖,成为展示钱学森事迹精神的重镇。我经常去参观,在钱学森塑像、东风导弹、钱学森回国用的木箱前驻足,折服于他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功,每次都心灵受到触动。2018年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我恰好在场。师生们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歌声嘹亮,深情款款,与钱学森的爱国奋斗精神正相契合。专题片在央视播放,中间出现钱学森原声:“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道出了钱学森对中国科学家能力的自信和身为中国人的满腔自豪。正是因为有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中国航天事业打下的厚实基础,才赢得今天的国际地位与和平环境,拥有“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的温馨生活。

从校园记者到社会记者,我先后发表二十多篇钱学森相关报道,跟这位科学大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得以亲近一颗伟大的灵魂,这是我的莫大荣幸。从2019年秋天起,我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师,时常在课堂上跟学生说起钱学森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初期不惧困难、自力更生的岁月留下了钱学森的拼搏足迹,嫦娥五号带着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包含着“钱学森弹道”的智慧……钱学森把个人发展融入时代前进的滚滚洪流,推动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他的功绩彪炳史册。中国共产党走过峥嵘百年,各领域行业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钱学森是科学报国的楷模。他是我成长路上的偶像,他的事迹精神是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我一次次凝望钱学森的名字,深感他从未远去。钱学森身上凝聚着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他的精神充溢天地之间,成为历史长河奔流向前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2021年10月7日,颁奖典礼后合影
 

(本文获上海交通大学“百年百篇,讲述难忘的故事”征文大赛优秀奖,2021年6月。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校工会、校友总会办公室联合主办,致远文艺协会承办。200多篇来稿,评选出一等奖11篇、二等奖19篇、三等奖30篇、优秀奖40篇。公示名单部分获奖作品。2021年10月7日颁奖,报道:交大新闻网“致远文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