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饮水思源,播撒爱的阳光
上海交大受助大学生反哺社会资助贫困学生
( 网络版
,返回
)
“从今天起,我会慢慢充满自信,变得勇敢、坚强……让我用真诚的微笑,来回报你们的关心和爱护。”近日,上海交大“西部阳光社”收到贵州高三贫困学生小陈的来信,感谢交大学子为当地贫困学生带来资助和鼓励。
上海交大“西部阳光社”成立一年多,30多名成员都是受到“国家西部开发工程助学基金”
资助的贫困大学生。饮水思源、传递温暖,是社团成立的初衷。最近,他们到贵州省绥阳县郑场镇设立教育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还举办励志报告会,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如何为教育基金筹资?“西部阳光社”的学生想到了义卖图书。这学期一开学,大伙就开始为募集图书忙活了。听说是为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筹资,交大学子踊跃捐书,才两天时间,各种图书就把校内两个阅览室的地面铺满了。对图书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后,社员们在校园里义卖,共募集到资金6310元。
“五一”期间,几位社员怀揣着募集来的资金,坐火车来到了社员陈永顺的家乡———贵州郑场镇。那里地处山区,经济落后,有不少需要资助的贫困孩子。
在郑场镇,一个特殊的“思源基金”成立了,资助者和受助者都是贫困学生。首批40多名当地贫困学生领到了助学金。
“贫困会带来心灵的沉重,我们有责任帮助贫困孩子摆脱沉重,变得开朗自信,这也许比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社员们举办励志讲座,讲述自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制定人生奋斗目标,在大学里受到哪些资助,如何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的感受。
台下的学生也敞开了心扉。女孩小陈说,自己家境贫寒,家务活担子很重,现在又是高三,家人满怀期待,心理压力特别大,很苦闷。和大哥哥大姐姐交流后,心里畅快了不少,知道自己应该准确定位,一步步实现理想。
寻找各种机会,播撒爱的阳光。社员们还从学校有关部门“认领”了10多位上海的贫困中小学生,开展义务家教;协助其他社团回收校园旧报纸,筹款捐助山区孩子……
社员们说,“奉献爱心的事,干起来特别带劲”。
本报通讯员 董少校 本报记者 徐敏
(刊于2006年6月15日《解放日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