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上海交大:把"海归"凝聚在党的周围
 

( 电子版返回


  文/本刊记者 沈祖芸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新闻中心 董少校


  旅居日本25年的马宁教授于2005年举家回国"加盟"上海交通大学。在各级党组织的关怀下,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9年,马宁不仅成为长江学者、重大科技专项"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项目负责人,而且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回国4年中一直感受着党组织的温暖,我非常想成为她的一员。"这是上海交大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建工作,在"海归"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使其团结凝聚在党周围的一个生动案例。

  打破传统,量身定制研讨活动


  党的建设是一项需要用心去完成的工作。党委常务副书记苏明告诉记者,"海归"学术骨干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学历层次高,不少人长期受国外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事物有独立的判断,发展他们入党不能沿用传统思路,而更应突出针对性。为此,上海交通大学精心组织了"留学回国人员研修班",针对"海归"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安排了关于上海市海归人才工作政策、学校教学科研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等多场专题报告,并与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归国创业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帮助他们了解国情、党情、校情,在交流中增进友谊,感受党的关怀。此外,学校还举办了"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研讨班"、"创新使命责任--高端人才研讨班"等研讨活动,从政治思想上关心"海归"骨干教师的成长进步,凝聚和激励这支高层次人才队伍。
  一系列研讨活动让"海归"骨干教师深刻地领会到,知识分子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党,党在各个时期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知识分子。有过10年国外工作经历的环境学院教授蒯琳苹说:"短短一个月的培训研讨使我开阔了眼界,升华了人格,提高了思想境界。我置身这火热的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对中国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心中涌动着一种责任和使命。"就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马宁教授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看到身边最优秀的人都是党员,业务最棒的人也都是党员,这样的党吸引我成为她的一员。"他说。

  不断创新,组建"新型"党支部


  随着高校改革的纵深推进,汇聚着大批"海归"骨干教师的创新平台、研究所、课题组、项目组、学术团队等各类新兴学术科研组织开始涌现,其强劲的成长发展潜力成为高校学术实力的支撑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敏锐地洞察到,以系或研究所为单位的党支部设置传统已滞后于新兴学术科研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样既不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也不利于学术组织的健康发展。"学校推进党支部工作创新,就要把新兴学术组织作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着力点。"苏明告诉记者。为此,"把党的工作渗透和覆盖到各种新兴学术组织中"成了近年来该校创新党组织活动和党支部设置的抓手。
  在电信学院"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来自不同学院、不同领域的30多位学术骨干参与项目,他们组建起党支部,着手基地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党员对群众起到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在党组织关心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实验室主任胡卫生教授的成长发展,向党组织迈进。2008年,这位同样有着"海归"背景的教授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电信学院党委书记张安胜欣慰地说:"党支部的建立有力促进了实验室事业的发展。在学院20多个党支部中,他们开展活动格外活跃,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此外,该校还把选强配强党支部书记作为重要环节,坚持把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党员教授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上。如此一来,既有利于支部开展工作,也树立了党员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形象和威信。目前,学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绝大多数由教授、副教授党员担任,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鼓舞、感召着一大批"海归"骨干教师。
  随着海外学子和国际知名专家领军人物的纷纷"回归",交大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已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8%。随着"海归"教师比例的不断增加,他们已逐渐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经过充分酝酿,目前,该校已初步形成了《关于加强在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建立起在"海归"教师中开展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2010年3月15日,第03B期《上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