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在纪念地现场感悟党史

( 返回

 

董少校
 

出于采访或研讨等机缘,这些年我去过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可以参观当地自然风光,领略人文胜境,特别是在革命遗迹、红色纪念场馆感悟党的历史。尽管曾在课堂上、书本中得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一些红色题材的优秀诗文还熟能成诵,但置身于纪念地时,仍会受到触动,仿佛回到历史现场,面对特定的事件或人物,不期而然激活头脑中原本浅浮的印象,乃至产生全新的认知。我常欣喜于这样的考察与邂逅,增长见识,收获新的体验。

上海音乐学院在建校九十周年之际推出原创歌剧《贺绿汀》,礼赞老院长贺绿汀追求光明、为国奋斗的事迹和精神。当时我在《中国教育报》上海站当记者,观看了云峰剧院的首演;次年夏天剧组去盐城,我也幸而随行采访。演出间隙,剧组师生们参观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建湖县烈士陵园等红色纪念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时光回溯到1941年,贺绿汀从重庆出发,辗转桂林、香港等地到上海,经地下交通员接应前往盐城新四军军部,曾在华中鲁艺担任音乐系主任。在与敌寇的交锋中,贺绿汀的同事战友丘东平等数十人英勇牺牲。

《贺绿汀》剧组的师生们站在华中鲁迅艺术学院烈士墓前,听时任党委书记和院长林在勇讲授微型党课,回顾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光荣历史,重温丘东平、贺绿汀、孟波等前辈的奋进之路。师生们唱起歌剧选段:“我是中华的儿子,吾土吾民,赋予我姓字……”初夏的阳光洒下来,陵园里肃穆沉静;清新而富有穿透力的歌声回荡在纪念碑上空,飘向外面丰收在望的原野。我的思绪回到华中军民艰苦抗日的岁月,因为看上去很偶然的因素,有的人为革命事业壮烈捐躯;穿越枪林弹雨的志士奔往延安,走向北京,一路征战赢得民族的独立解放,满怀豪情建设新中国。贺绿汀后来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名誉院长共半个世纪,而他的战友在华中大地上长眠。无言烈士墓让我深深感到,生死只在瞬间,胜利来之不易,理当在前辈精神的照耀下奋力前行,在时代的画卷上描绘属于自己的一笔。

回想起在井冈山、遵义、延安、梁家河等纪念地的走访学习经历,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微妙的时刻,心中涌起关于历史演变规律与人生道路选择的遐思——山顶上一道受雨水冲刷而变得很浅的小土沟,是当初黄洋界保卫战留下的战壕,“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说的就是这里,展现了井冈山军民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奋勇抗争的情景;在树林掩映的《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上,耳边响起“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演讲声,小学五年级曾背诵的课文里原来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与使命;彭德怀、杨尚昆曾住过的房间是遵义会议的小小侧影,见证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一个值得铭记的转折点;黄土高原的窑洞是一代知青做饭、睡觉、读书的地方,习近平在那里为村民办实事,受到人生的历练……

我经常回想曾经去过的纪念地,也盼望着新的启程。当然,远途探访需要合适的时机,上海是一座具有深厚革命文化底蕴的城市,可以就近参观。走上思政课教师岗位以来,我推荐学生以实践教学为契机,走出校门去红色场馆考察,寻觅历史的现场感,并到课堂上给大家展示分享。2021年正值建党一百周年,同学们自行确定目的地,前往毛泽东旧居、中共中央政治局旧址、龙华烈士陵园、周公馆等追寻党史,带回新鲜的体悟。尽管网络和手机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行万里路”依然散发着恒久的魅力。一个个红色纪念地各具气场,历史与现实交织融合,召唤着干事创业的豪情,启迪着灿烂美好的未来。

 

(本文获上海音乐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赛二等奖,2021年6月。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承办: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共青团上海音乐学院委员会。47篇来稿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17篇。获奖名单颁奖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