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心香一瓣寄任君 ( 返回 )
“他一愣,然后和我四目相对,两人哈哈大笑起来。帐篷里充满了欢快的空气。”这是任成琦在玉树抗震救灾一线采写的报道《记者眼中的藏族同胞》收尾的话。作者与同事扎西之间的感情洋溢其间,散淡寻常而又淳朴深挚。他们本是同一阵地上的战友,不分彼此,却无妨在特定的时刻变换视角,用欣赏和敬慕的眼光去重新打量。那四目相对的大笑多么美好。读到这里,我从最后一句中感受到了似曾相识的的岁月情味。且看这句话:“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是不是很像?我敢打赌,《孔乙己》里的这句话当时一定曾在作者脑里闪回。实在太 奇妙了。 我和任君1994年秋天初识,在同一屋檐下读书学习。当时我们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实验教材,初四上学期第一课便是《孔乙己》。班主任张振志老师教语文,疏密得当,生动传神,课堂效果非常棒。临近毕业时,两人还曾在一起读诗背诗,我从任君那里得到了许多感染。他富有才气,在诗歌方面尤其识见不凡。不用说,一年的相处在心底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后来两个人走的就是不一样的路了,他在县城我在镇上,他读文科我读理科,升入大学之后学的专业也迥然有别。不过这无妨我对他的关注,寒假里也经常有机会见面。任君曾担任高中校刊的主编,发表了一篇篇或者气贯长虹或者情真意浓的文字。从山东大学毕业后,他考入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然后进入《人民日报》海外版当记者。 在一份自我介绍材料中,任君是这么写的:“从业媒体做记者是很久以来的梦想。喜欢旅游、摄影、写作、爬山、穿越和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身体素质和耐力较好,有一定户外活动经验。性格中庸,有团队意识,能吃苦耐劳,乐意与人和善相处。”诸位可以看出任君体格强健、兴趣广泛、性情温和,也能从含蓄的文字里见得他性格的谦虚和内敛。从业五年来,他在一个高水准的媒体平台上实践探索,厚实的基础、好学的品格加上不断开阔的视野,作品日渐厚实纯熟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大到叱咤风云的商界巨头,小到籍籍无名的玩耍孩童,乃至科学大家、文化名人、 政坛要员等等,都在他的笔力范围之内。 那天在地铁上随意翻阅《人民日报》,看到《果青村的一天》下署名任成琦,我不禁一愣,平时他的名字很少在这里出现,原来是作为特派记者去玉树了。任君克服了交通不畅、高原反应等种种困难,从前方发回了一篇篇生动的的稿件。善于运用细节是他从事新闻写作的自觉追求,对受灾群众的爱融汇在文字中,看似轻松的描写具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玉树,第一场中雪见闻》开头说,玉树结古镇飘起雪花,随着气温的下降,雪越下越大。在雪中,记者看到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被子盖,物价稳定,邮局、医疗点都运营正常。雪来得快,去得也快。文章最后说:“太阳出来了。春回大地是不变的法则。空气中又透出一股春天的气息。”用俭省的笔墨描画出一种蓬勃的生生不息的画面。 这一次,我在网上的视频访谈节目中看到了任君的模样。他下巴上的胡子黑黑的,有北方人的粗犷,也包含着一种坚韧的力量。平时他是这世界的旁观者、记录者,现在则成了新闻的当事人和主角。有一颗充满爱意的心,也具备过硬的业务素养,他完全有资格出现在这里。任君说过的一段话在网上广为传播:“扎曲河畔的高山上生长着漫山遍地的刺柏,虽然地震之后都是碎石,但是刺柏还是郁郁葱葱的,生命力非常 地顽强。我觉得玉树这个名字起得好,虽然经历过地震和寒冬,但是山间之树和生命之树会更加常青、更加郁郁葱葱,通天河畔一定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听来非常亲切,非常熨帖。相信玉树人民会过上好日子,我也由衷为任君的这份崇高心境和宝贵感情感到骄傲。
2010-5-10
新闻报道链接
任成琦,2010年5月7日 图/人民网 |
附: 蓟北春夜,草成数绝遥寄沪上董君
任成琦
其一 夜深读札世尘收,回梦夷安忆旧游。 当日青衫君共我,诵读不解稻粱谋。
其二 行车雨后访东邻,夏午炎炎谈兴新。 君谓能笛终不献,客辞独奏月光吟?
其三 前生或是两儒生,冠盖不知琴识声。 桃李春风一杯酒,申城蓟北十年灯。
(2010年5月11日凌晨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