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爱恨余秋雨

 

( 返回

  忽然有种时光匆匆过的感觉——屈指一算,从初读余秋雨开始,到现在已经十年了。
  我上高中的时候,作息安排非常紧,每周七天都上课,一个月休息一次。学校把升学率当作唯一导向,不鼓励课外阅读;别说是看金庸了,就是在自习课上读《红楼梦》也要经过班主任的特别允许。可能是在1996年吧,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地摊上看到了《文化苦旅》,大致翻翻觉得不错,就掏出十块钱买了下来。这是个不小的数目了,除去饭票,当时我每月的生活费也不过四五十元。
  如果说读《西游记》是出于责任、读《围城》带着几分跟风的心理,我喜欢《文化苦旅》则完全是因为个人的爱好。校园里信息闭塞,买书前我没有看到过外界对它的任何评价。到了午休时间,倚在床上品砸那么一两篇,以为是不可多得的乐事。和课文相比,单篇的长度似乎不算短,可并不认为是负担,只觉得它们感情饱满、资料厚实,读来十分过瘾。信客、天一阁、都江堰,原本很遥远,却都舒活在自己视野里了。“傩戏本来都是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读到这样的句子,每每忍不住拍床叫绝。
  作为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学界自会有恰当的位置;对我本人来说,它的出现却非同寻常,因为很少有哪本书曾让我读得那样入迷。进了大学以后,可以有更多的阅读选择了,我找到了余秋雨的其他书来读,乐此不疲。1999年底,余秋雨参加香港凤凰卫视组织的“千禧之旅”活动,每天写一篇日记发在网上。刚刚学会上网的我经常去电子阅览室,打开奇慢无比的电脑,听他发千年之交的感慨,跟着他感受异域的风情。
  关注余秋雨成了一种习惯,并慢慢沿袭下来。第一次听他演讲是在2001年秋天,我横穿了整个上海,从闵行赶到同济大学去。那次演讲的题目是《步履中的文化》,内容跟他的旅行考察有关。他说,老师教我们文化,但并没有去实际看过;老师的知识来自老师,流传下来就成了一种文字游戏,创造很少。为了增加文化的浓度,应该出去考察,走到第一线去。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者,说起来可以很有底气,也很耐琢磨。听了现场演讲之后,我对余秋雨的崇拜又增添了几分。2005年8月,值上海书展举办之际,我第二次听到余秋雨的报告,题目是《艺术创造的奥秘》。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艺术感受力非常敏锐,这些都很让人佩服。今年3月,我有机会在自己学校——交大医学院,也就是原先的第二医科大学,第三次见到余秋雨。他着重讲了人们在认识文化方面的六个陷阱,虽然说不上振聋发聩,观点倒很能叫人耳目一新。我又一次迷上了余秋雨,又一次迷上了凤凰卫视——我由此知道,中文台有他的节目《秋雨时分》。
  每逢周一至周五,到了晚上11点,我就会把电脑调到凤凰卫视中文台,听余秋雨说他对文化、对人生的领悟。话题在不断变化,却总是有感而发,用短短五分钟讲出他对某一个方面的观点和体会。比如,关于创作与批评的异同,关于名校学历的误区,关于羞耻的古今比较,等等。他的视野非常开阔,古今中外的事例都能够信手拈来;有时会说到自己所遭遇的委屈或不公,却又能超出个人利益,引申到文化层面的普遍意义。
  我比较欣赏余秋雨,这一点自己心里很清楚;可很久以来,我也发现人们对他有很多争议。喜欢他的人是真心喜欢,讨厌他的人骂起来也是丝毫不留情面。这可能也是公众人物必须面对的吧,荣誉在身,诋毁也随之而来。有的书店打出牌子写着:本店不售卖黄色小说和余秋雨的书,敬请谅解;有人说,公安部门曾在某妓女的包里搜出口红、避孕套和《文化苦旅》,于是把此书当作文化口红和文化避孕套;有人说,“你看看他在读余秋雨就知道他是什么品味了”,颇有鄙夷不屑的意味。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好,这点没什么可争辩的;听到了类似的风言风语,我疑惑的是:余秋雨究竟怎么了?
  四处打听一下,我觉得不喜欢余秋雨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一是说他在“文革”中行为不检点,写过大批判文章;二是说他的散文里出现了知识性硬伤,而且不止一两处;三是觉得他的文章太软太柔,有时候还有点酸。网上相关的文字铺天盖地,和他有过交锋的包括余杰、金文明。古远清等好多人。这边厢言之凿凿,那边厢振振有辞,针尖对麦芒。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历史与文字的问题,里面却夹杂了个人恩怨,这就越发叫外人不明就里。有时我也想,无风不起浪,如果余秋雨真的没有参与大批判,那就正面回应一下;碰到了咬文嚼字的人,稍微放低姿态也未尝不可。
  跟别人说起余秋雨的时候,我不得不多加小心,生怕说了让这边或那边为难的话。换个角度想,就算是有历史问题,因为还没有到法律介入的程度,余秋雨还是站得住脚的。自己完全可以坚持那份原始的喜好。刚读完了《千年一叹》,知道他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每天写一篇日记,横跨中外,纵论千年,对他的知识储备和艺术才情佩服不已。余秋雨不是那种做死学问的人,对现实介入比较深,这一点难能可贵。我觉得,这样的学者在中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2006.5.3-5.4初稿,5.9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