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三十年的语文情缘

--记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曹杨二中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

( 返回


  时间的流逝让人惆怅,也给世界带来惊喜。1983年7月,王伟娟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进入曹杨二中教语文,与这所学校、这门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整整三十年。从一名青涩稚嫩的教学新手起步,在三十年的时间跨越中,王伟娟成长为曹杨二中语文学科的领头雁,成长为造福一方的普陀区名师工作室导师、上海市名师基地主持人,成长为德艺双馨的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


  王伟娟是AB型血,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性格,可以在她身上并行融合。她年轻时喜欢运动,动如脱兔;她更喜欢语文,沉入细腻的情感世界,静若处子。小时候玩过家家游戏,她最爱扮演的角色就是老师。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她填写的所有志愿都是师范类院校。在大学里,她的体育课是免修,入选大学生体操运动员,常常在比赛中夺得跳高、短跑等项目第一名。


  或许正是因为性格里含有动静两种因子,王伟娟有那么一种"不安分",做事情追求卓越。一堂语文课40分钟,她上得轻松自如,了无痕迹。她不用拿教案,教学中的起承转合来得顺畅贴切;她不用看教材,课文中第几行第几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是因为,她不愿重复自己,总想把最精彩的内容教给学生。为了这,她要花许多个40分钟去备课,前前后后的内容都成竹在胸,所以可以做到课堂上游刃有余,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王伟娟坚持一种"平"的哲学,那不是平庸、平淡、平常,而是平易中激兴趣,平和中促思维,平实中育能力,平常中重积累。她本不是个张扬的人,在周边浮躁的学术氛围里,她保持着丰富的平静,做到平中见奇,平中见高。那是一位老教师对学术的敬畏和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在年轮的变换中,蓄积了深厚的能量。


  王伟娟的事业从语文课堂起步,可是影响慢慢超出了课堂。从1990年到2006年,她担任曹杨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把语文教学这项事业带上新高度,取得了一项项成果,获得了一个个奖励。从组长的位子退下来后,王伟娟依然是曹杨二中语文学科的灵魂人物。她的能量辐射开去,从2005年底开始,连续主持四届普陀区特级教师工作室、,两届上海市名师基地,总共有69名学员。


  "手中在砌墙,心中有教堂。"王伟娟常常用这个工人砌墙的故事,向学员讲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故事大意是,有人问工地上的三个人在做什么,一个说在卖苦力,一个说在砌墙,还有一个说在建造教堂。王伟娟说:"教育不能太理想化,但一定不能没有理想。太理想化就会不接地气,没有理想就陷入俗气。如果把教书当作苦力,那不仅体累,而且心累。手下在砌墙,心中却要存有一份建教堂的情怀,这样工作就被赋予了意义,感受到职业的价值。"


  自从担任教研组长之后,王伟娟就不再当班主任了,但从未脱离语文教学一线岗位。学生把她当作知心大姐姐,有了疑惑愿意找她解答,有了心事愿意向她倾诉。她的邮箱向学生公开,手机全天候开放。午休时分,周末的相约,她和学生一起聊天,在看似随意的交谈中,学生得到作文方面的指导,领悟成长中的道理。可以说,王伟娟带给学生的不仅有关于语文学习的新领悟,还有为人处事的智慧和哲理,足以影响他们的人生走向。


  2011年6月,王伟娟的邮箱里收到一封邮件,标题为"致娟姐",是刚刚参加完高考的曹杨二中博雅班学生毛奕云写来的,其中说到:"老师是在生命收获期淡定从容的长者,有师者的襟怀和无可取代的冠冕,赞誉之词大概早已如风穿堂而过了吧,但是作为学生,还是希望我们真挚的感谢是能够充盈生命的一股流泉,能够持续滋润老师的心灵,不会枯竭也不会老去。这样,老师就能继续做我们的娟姐,近三十年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


  一声"娟姐",道出了学生对王伟娟的感念与信任,道出了王伟娟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的收获和快乐。

  对话王伟娟

  问:在教学或是管理岗位上,您认为对学校最有价值的创新是什么?


  答:我认为,我在语文教学、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为曹杨二中学科特色的形成、学科高地的建筑和课改的推进作出了贡献。学校的语文教学在普陀区乃至上海市占据一席之地,其中有我的一份付出,我感到非常自豪。


  问:您认为一个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名师应当是"民师",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名师应当是"命师",尊重生命,目中有人;名师应当是"明师",明察纷繁社会,守住本真成一统,不管东西南北风;名师应当是"敏师",具有敏感易察之心,找出问题症结;名师应当是"鸣师",有所研究、有所思考,该发声时发声;名师还应当是"悯师",心怀慈爱忧悯,善待每一个生命。
问:在"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的过程中,该用怎样的理念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答: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方法,从我自身实践来看可以用"七用"来概括:用经典打底色,用讲座拓视野,用热点激思维,用活动筑平台,用参赛推人才,用推荐鼓人心,用魅力系情感。


  问:都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作为一名老师,您是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突破口的?


答:教师要带着理想的情怀,处理好远与近、满与空的关系,在"砌墙"的时候,树立起"建造教堂"的使命感。


  问:您教育旅程中最骄傲、最享受的是什么?


  答:回想三十年的从教历程,我感到有三个方面让我感到很富足:教出了一批学有所成的学生,推动了曹杨二中的学科建设,让一批教师获得了成长的教益。


  问:您对教育的梦想是什么?对普陀教育又有怎样的期待?


  答:在我心目中,教育的梦想是普渡众生,是对受教育者实现由此及彼的引领,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人。我期望普陀区从一个教育大区走向教育强区,每个孩子都能开心地成长,多多享受教育的快乐。

   (发表于2013年第6期《普陀教育》。撰文:董少校。发表时未署名。)